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3 2024-01-201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3版:产业

连夜打包发货

南麂大黄鱼,“游”到越来越多人的餐桌上

  临近春节,大黄鱼也迎来了销售旺季,温州海派渔业有限公司的南麂养殖基地的工人更加忙碌。和绝大多数工人不同,他们的工作一般都在晚上,将一条条大黄鱼捕捞上岸,连夜打包、冷链发货,第二天它们就会以最新鲜的状态,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温州平阳南麂就演绎着大黄鱼产业的故事。如今,这里养殖的大黄鱼,产量已占到整个温州的60%—70%。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适合大黄鱼养殖

  南麂养大黄鱼,和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专班张传胜介绍,相比于浙江其他海域,南麂海域水温较高,是大黄鱼过冬的地方,也是它们的栖息地和产卵地,非常合适大黄鱼养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渔民就开始尝试养殖大黄鱼,当时大黄鱼养殖用的是传统网箱,养殖设施跟不上,产量不乐观。

  经过30多年的养殖实践、技术革新,南麂渔民在渔业专家指导下,改良传统的小网箱养殖方式,采取大规模、高科技的深水防风浪网箱养殖。

  “我们现在的网箱,周长有52米、63米、96米、150米4种规格,周长越长,养得越多,要求水越深。”张传胜说,现在小口径的网箱,产量也能达到1.5万—2万条左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

  随着网箱增大,抗风能力也逐渐增强,渔民们开始离开港湾和拗口,将养殖地点向外拓展,大黄鱼的质量也明显提升。

  据统计,南麂目前建成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302只,总养殖水体58.9万立方米,年产量2800余吨,产值达3.2亿元。南麂大黄鱼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不断创新求变,开辟广阔空间

  近些年,随着产量增加,大黄鱼价格变得亲民,走上了更多人的餐桌。如何进一步拓展销路,成为渔民们遇到的另一个难题。

  回顾刚过去的一年,温州海派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端萍发现自己脚步不停:5月,带着南麂海派大黄鱼亮相2023年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拓展国内顶级酒店供应渠道;9月,前往北京参加温州预制菜贸易洽谈会,向来宾讲述南麂大黄鱼的发展故事;12月,参加2023年温州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与专家学者探讨如何让大黄鱼“游”向全球。

  “我们通过对接酒店、经销商,还有一些app的线上投放,把市场从温州拓展到全国,现在南麂大黄鱼在北京、上海、江苏、重庆等地都很受欢迎。”林端萍说,新的一年,她还会有更多尝试,让南麂大黄鱼被更多人熟知。

  在渔民们不断求变的同时,平阳县农业农村局对南麂大黄鱼产业的发展,也有更长远的打算。“下一步,我们要对南麂大黄鱼进行全数字化管理,给每一条鱼挂标,消费者扫码就可以追溯到这条鱼的生长全流程。”张传胜说。

  此外,南麂也在积极尝试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我们现在很多养殖,还是在拗口水深10米内进行的,下一步要推到外面去,水深达到20米以上,通过养殖平台来养殖。”

  目前,南麂海域已开工建设10个可以躲避台风袭扰的升降式大黄鱼养殖平台,“台风来时,我们就把它们降到海底去避风,台风过了,再重新升上来。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就可以突破近海资源的限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黄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