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持续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
□本报记者 唐豪
近段时间,“莓有烦恼”“莓好人生”等互联网谐音梗,让建德草莓售价水涨船高。“今年草莓个头大、甜度高、口感好,整体销量不错。”杭州沃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芳祥向记者介绍,每公斤可卖到50—70元,贵的要论颗卖。
建德草莓经过40余年发展,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8万亩,居全国第三、浙江第一,产量1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46亿元,成为响当当的富民产业。
这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名优“土特产”的一个典型案例。2023年以来,我省发布了两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共收录“土特产”1040个。
2023年初,一款以常山胡柚为主要原料的饮料“宋柚汁”(原名“双柚汁”)火爆市场,300毫升装的每瓶售价6.8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山胡柚每斤售价仅几毛钱。“宋柚汁”的成功出圈,打破了常山胡柚“价低伤农”的窘境。“胡柚深加工的兴起,产业链的延伸,让常山胡柚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常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土特产”要从田间走向餐桌,离不开冷链物流助力。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2023年,我省印发《浙江省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2023—2027年)》《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000万元,新建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县5个,建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66个、认定首批省级冷链集配中心27个,逐步构建起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补齐补强我省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短板。(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产业要健康发展,产销对接是重要一环。”省农业农村厅产业信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筹办了一批展会活动,助力产销高效衔接。例如,2023年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14.2万人次前来参观采购,实现茶叶现场交易量145.2吨、交易额1.73亿元,意向交易额38亿元;2023浙江农博会参观人次超25万,现场交易额近1.9亿元,签署订货合同711项、签订合同金额10.8亿元,网上交易额突破1977.5万元……“我省将持续做好产业兴旺这篇文章,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向前。”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