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帮扶工作做到农民心坎上
——记三门县寺前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邵建新
![]() |
在邵建新(左)的努力下,村里设立了健康驿站。 |
![]() |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前些日子,整村搬迁的三门县花桥镇寺前村完成了一件大事——12年“悬而未决”的32间宅基地分配到户工作终于全部完成。“这事能解决,我们邵指导帮了很大的忙,他可是村民们的贴心人。”寺前村党支部副书记林圣够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林书记口中的邵指导,是寺前村的第9任农村工作指导员邵建新,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行政接待处四级调研员。2021年8月,他一到任,就了解到村里的宅基地分配问题,便多方联系,邀请到省建筑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帮助村里编制宅基地分配项目规划。他自己则一有时间就挨家挨户讲政策、听诉求、解疙瘩,这才做通了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在农村当指导员,就是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邵建新笑着说。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他早已晒得同老乡们一般黑,也对每家每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结对帮扶好比寻医问诊,要瞄准症结、对症下药。在前几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努力下,寺前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产业基础依旧薄弱,尽快让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成了头等大事。”邵建新刚到寺前村时,正值我省对山区26县启动“新型帮扶共同体”建设,要求变短线“输血”为长远“造血”,这也成为他开展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邵建新的多次牵线和多方协调下,2022年7月,三门县与桐乡市首创委托“消薄”新模式,签订“消薄飞地”合作项目,不仅缓解了桐乡用地要素制约,还进一步激发了三门县经济薄弱村的内生动能。2023年11月底,项目首笔730万元投资收益成功兑现,县里89个经济薄弱村都有份。看着村集体账户上新到账的8万多元,林圣够笑个不停。
在走访寺前村过程中,邵建新发现村里许多留守老人有劳动能力,却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于是,他积极筹措资金打造“红旗之家”共富工坊,让留守低收入人群就近就地灵活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如此,他还向上争取资金,改造村里老年活动中心,新建健康驿站,让寺前村的210多位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从一村、一镇到一县,邵建新这位“参谋长”一刻也闲不下来,指导帮扶工作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寺前村的特色农产品虽然打入了杭州、上海等市场,但品种少、销路窄,带动增收效益有限。通过联乡带县变‘单兵作战’为‘系统集成’,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邵建新告诉记者,通过动员花桥镇资源相似、产业相近的9个村、8个合作社,他建立起“醉鲜甜”党建联建项目,统筹全镇的特色农产品,并成立红旗电商队伍,构建新的营销体系,打响品牌。目前,“醉鲜甜”的各类农产品已销往全国,价格是原来的几十倍。截至2023年11月底,其销售额已超500万元。
然而,从杭州跨越266公里来到寺前村,邵建新坦言“几次动了要回去的念头”。“父亲病重的时候,村里的各项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开身,照顾工作都落在妻子身上,好在妻子比较支持我的工作。”邵建新说,女儿现在是高三关键时期,但村里游步道、茶园修复、观光平台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都离不开人。“两头都重要,只能我辛苦些,多跑跑啦!”他爽朗道。
眼下,村里项目招引落地的辐射效应正在慢慢放大,一幅产业更兴旺、农村更繁荣、农民更富裕的新画卷正在寺前村徐徐展开。村里的党建工作怎么抓,产业如何进一步壮大,还有哪些致富新路径?琢磨起寺前村的未来发展,即将离任的邵建新仍念叨个不停。“农村工作指导员不只是服务一个任期,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随时都在。”邵建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