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1 2023-12-301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1版:要闻

绿色低碳 数字赋能 文化传承

“浙”里乡村描绘新图景

  □本报记者 沈璐兰

  俯瞰安吉县天荒坪镇,大家的目光都会被一座特殊的建筑“余村印象”所吸引,这是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青年图书馆和创意田园,是我国首个全生命期碳中和建筑。“图书馆屋顶装有储能电池,能为展厅内空调等设备提供电能,多余电能可以就地存储。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我们可以进行‘碳抵消’,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项目负责人乐文浩介绍。

  安吉,如同一扇窗,映射出浙江和美乡村的模样。

  今年以来,我省全方位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步步成为现实。目前,我省已创建5045个和美乡村(含未来乡村),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以人为本,数字赋能,是建设和美乡村、打造未来乡村的题中要义。如松阳县雅溪口村投资50万元打造共享智慧医疗,引进“云诊机”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便捷问诊;德清县五四村通过“数字乡村一张图”,将智能垃圾回收、乡村环境监测等各类数据接入其中,实现人居环境全闭环数字化管理。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我省聚焦民生服务提升,合理规划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乡村产业、乡村运营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未来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智慧化、生活现代化。“‘浙里未来乡村在线’数字化平台服务端主要提供便捷即时、优质高效、适农适老的治理和服务应用,治理端可以对全省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等项目在创建申报、过程监管、成效评价、范例展示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线上管理,有力推动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已有注册用户25.16万人,工作台覆盖全省87个涉农县(市、区)。

  今年以来,我省还充分挖掘各地特色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打造未来乡村文化印记。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通过布局创客空间、乡村研学、非遗项目等多种业态,打造了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国际文化创客村”,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创客来李祖村就业、创业。义乌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李祖村运营团队“CEO”金靖介绍,目前,村里有230多名创客,累计带动消费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

  “我省将以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引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不断健全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供给、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集‘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于一体的未来乡村建设,努力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