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界“王者”华丽转身的背后
——临安山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李曜清 蔡希师
![]() |
技术人员现场查看山核桃林情况。 |
![]() |
坚果生产车间 |
![]() |
姚生记数字工厂一景 |
□本报记者 李曜清/文 蔡希师/摄
山核桃是临安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地8个主产区镇4万户林农收入的重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临安有山核桃种植面积57万亩,2022年山核桃产量1.63万吨,占全国的33%,一产产值8.76亿元,占全国山核桃总产值的33%。
为持续推动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临安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为契机,先后实施了临安山核桃亮牌战略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山核桃林地生态化治理等行动,开展山核桃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加快推进山核桃科学经营,持续推进山核桃产业升级,实现山核桃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生态+”,从种植源头抓起
“山核桃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一般多在高海拔地区栽培。”浙江农林大学环资学院教授叶正钱深耕山核桃种植领域多年,对其栽培颇有研究。
他告诉记者,前几年,当地人已充分体会过“涸泽而渔”的痛苦滋味。“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片面追求产量,严重破坏了山核桃林区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严重,山区民生福祉受到严重威胁。”
2019年,“利奇马”台风登陆浙江,更是对林农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彼时临安共有60余万亩山核桃不同程度受损,冲毁倒伏山核桃树6万余株左右,落果约1200吨,林道等基础设施毁损达260多公里,当年山核桃产量减产10%左右。
面对惨痛教训,从2019年起,临安把开展山核桃生态化治理作为灾后重建的“五场硬仗”之一。围绕地质灾害点、冲刷裸露区、挤占阔叶林等重点区域,全面推进“退果还林”,实施山核桃林相改造和山核桃秋冬林下覆绿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创新探索应用“山核桃蒲壳+羊粪”技术,山核桃树体树势得到有效恢复,品质进一步提高,土壤退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在海拔500多米的临安昌化西谷坪经济林林场里,负责人应涛告诉记者,林场采用“山核桃+杨梅”等混种模式,林下套种黄精等中药材,应用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技术,施用羊粪等有机肥料。“今年我们山核桃干籽就收了5000公斤,能卖20多万元,等明年还能采收黄精,经济效益一下就上去了。”
记者从临安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临安已全面推进“退果还林”2.15万亩,建成“山核桃+香榧”“山核桃+珍贵树种”等示范基地30个,实施山核桃秋冬林下覆绿工程8万亩,推广张网9万余亩,推广应用优质嫁接苗2万余亩,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40个,涉及面积6000余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数智+”,实现全链条精准管理
很多爱吃山核桃的消费者,都听说过“姚生记”的产品。去年,这家坚果界的“航母级”企业把总部从杭州滨江搬到了临安龙岗镇,并投资2.86亿元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数字工厂,成为了当地的网红地标。
谈及此次搬迁,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杨勇说,除了考虑到这里是山核桃生产加工重要阵地这一因素外,更希望借机打造数字化全产业链模式,重塑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
自动码垛机,一个机械臂可以顶好几个人工,又快又准;一整排坚果隧道炉烘烤设备,量大又省人力,烘烤质量稳定;坚果行业里,杭州唯一的一台三箱式稳定性试验箱,可以精准测量产品保质期……数字化工厂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数字化渗透到我们每个生产环节,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商业经营模式,优化了各项业务流程,不断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活力。”邓杨勇在谈到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时十分感慨。
不止在“姚生记”,在山核桃林区、加工主体、专卖店等各个环节,数字化应用无处不在。
“我们通过着力打造‘山核桃产业大脑’,织就‘天目云农’一张网,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山核桃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中的全方位运用。”临安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方面,临安已建成13个山核桃数字赋能示范基地,应用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建立林地生态适宜性和灾害评价模型,依托病虫害AI识别应用,实现“及早发现、数字预警、联动处理”的病虫害防治闭环,提高防治效率;在加工销售数字化应用方面,通过“浙食链”等大数据平台,对加工企业山核桃原料和加工投入品实现监管并溯源,利用电商大数据实现消费者画像,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精准加工;在服务需求数字化方面,开发“临农一件事”,上线“我要开票”等18项“我要”系列功能,为林农提供山核桃全产业链服务。
目前,“山核桃产业大脑”联通浙江乡村大脑、食品监管云平台、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实现数字示范基地气象、土壤、虫情实时监测,已采集数据1494余万条,注册用户23267名,月活跃1.8万人次,覆盖50亩以上基地37个、合作社154家、加工企业160余家、山核桃产业协会会员单位82个,助力山核桃全产业链增收4亿元以上。2022年,“山核桃产业大脑”获得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应用称号。
“品牌+”,
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临安先后涌现出28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区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万吨。仅位于龙岗镇的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就集聚了170余家炒货食品加工产业链企业。
光看数据非常喜人,但当下也面临着内外两大危机。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山核桃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价格不稳定、反复发生滞销等情况;另一方面,安徽宁国、绩溪、歙县等周边地区山核桃产业发展迅猛,对临安山核桃产业的领先地位产生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冲击,龙岗镇率先开启转型之路。从“小坚果、初加工、单一产业”向“大食品、精制造、多元业态”转型升级,致力打造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
“我镇重点是在坚果产业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龙岗镇镇长姚晗说,该镇先后打造新经济产业孵化中心、共享直播空间、山核桃透明工厂等一批创新平台,倾力打造“一核两园三区四中心”,全力为坚果产业提供仓储、公共保税、快递物流、检验检测、集中采购等服务。通过一系列“补链”“强链”措施,增强对坚果炒货食品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客户黏性。
今年8月初,2023中国国际坚果大会暨首届临安坚果食品投资贸易洽谈会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坚果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贸易商、专业协会等齐聚龙岗,在共谋坚果行业商机的同时,共论以山核桃为主的坚果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谈及龙岗镇山核桃产业发展规划时,姚晗表示,未来将推动坚果炒货食品的品牌建设,打响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炒货品牌。
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国坚果炒货专委会副会长王长青与姚晗的想法不谋而合。“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美好。我们在走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品牌的强大力量。”
目前,当地已发布了“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核桃是主打品种。还配套制定了品牌管理和使用授权办法,制定了炒制山核桃、手剥类山核桃和山核桃仁三个行业标准。
近年来,临安还连续举办中国临安山核桃开竿节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临安山核桃品牌知名度。目前,“临安山核桃”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品牌价值达到32.38亿元,连续5年获得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榜坚果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