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1 2023-09-021 2023年09月0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1版:要闻

殊途同归的乡村振兴之路

达塘村村支书陈重良(左一)在介绍该村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 俞廷尚 李军 张雅萌

  在“浙西门户”常山县的县城东北方向,有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新昌乡,达塘村、郭塘村就位于新昌乡的西部,相距仅3.5公里,车程约8分钟。

  这两个小山村地缘相近,既无良好的区位条件,也无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却在“千万工程”指引下,一步步打破发展瓶颈,从“落后村”逆袭成了“明星村”。

  今年49岁的陈重良是达塘村党支部书记,41岁的张荣则担任郭塘村党支部书记,他们既是热忱有爱的乡贤,又是互相取经的师徒。作为良师,陈重良人生阅历丰富,做事沉稳老练;而身为徒弟,张荣为人勤奋好学,更显蓬勃朝气。

  自上任以来,这两位亦师亦友的村支书并肩战斗,用不同的发展理念、经营路径、治理方式来振兴乡村,最终殊途同归,让家乡破茧成碟。

  先富“脑袋”,还是先富“口袋”——

  用心打赢翻身仗

  8月6日深夜,两盘蚊香燃起豆点大的火星。在达塘村“申山乡宿”的会客厅内,记者有幸和陈重良围桌而坐,共话发展。

  “2017年1月,我正式竞选为达塘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基础条件差,连一盏路灯都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很多村民对落后习以为常,不少村干部失去了干事的激情。”回忆起6年前走马上任时的点滴,陈重良的手掌不时向下按着实木桌子,心情激荡。

  接手的是“烂摊子”,该如何破局?彼时的陈重良,刚圆了“书记梦”,心里正憋着一股劲,想要彻底改变达塘村的落后面貌。

  “乡村要振兴,最怕的就是精神萎顿!”陈重良说,他当时下定决心,要首先振兴思想,让大伙儿的“脑袋”先富起来。

  一次机缘巧合,陈重良受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课桌上刻“早”字的启发,概括提炼出指引达塘村发展的“早上好”奋斗精神——天天早起、事事争先、人人追梦、年年攀升。

  “人要学会呐喊,将内心的精气神喊出来!”陈重良说,从此,“早上好”便成为了他的口头禅。无论何时何地,他逢人便喊“早上好”,从一开始被当成“显眼包”嘲笑,到逐渐被认可,再到村干部、村民跟着一起喊。由此,“早上好”便在达塘村叫开了,精气神也随之而来。

  光喊绝不够,陈重良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天清晨6点就开展全员驻村服务,让村民们见识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全新作风。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喊着“早上好”,奋力向前跑。6年来,达塘村大力弘扬“早上好”奋斗精神,领着村民一起干,村庄发展彻底实现了“弯道超车”。

  “陈书记老讲,每个人的脑袋都一般大,一定只能装精华、装正能量,绝不能放垃圾。”达塘村党支部副书记黄云国说,现在全体村“两委”班子成员以村为家,把工作中的委屈当成“营养品”,干事热情分外高昂,村庄“活”起来了。

  一村创新,全县推广。如今,常山县已先后推出“早上好”晨会、“早上好”兴村治社讲师团等做法,成功将“早上好”精神打造成为当地基层“领头雁”队伍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与达塘村不同,郭塘村的“翻身仗”更多是从“先富口袋”着手。

  和陈重良的遭遇相似,张荣在2013年就任郭塘村党支部书记时,接手的也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郭塘村资源匮乏、信访问题扎堆,环境“脏乱差”。

  可如今,郭塘村已从当初的“信访村”转变为“和谐村”,还和达塘村一样评上了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

  郭塘村有何秘诀?“我经常开玩笑,师父走的是政治思想路线,我走的是市场经济路线。”张荣笑道,他认为,要想改变村庄面貌,一定要让老百姓的“口袋”先富起来,最终让村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十年来,郭塘村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加强社会资本投入,做强月季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月季种植是我们村的农业主打产业。村里专门成立了郭塘农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推出‘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月季产业。同时,通过先进的荆棘根茎嫁接月季技术,大幅缩减了月季种植成本,实现‘一根刺’到‘一朵花’到‘一个产业’的蜕变。”张荣说,目前,全村月季种植面积有100余亩,品种近200个。

  去年“五一”期间,郭塘村开展了“U见月季·遇见爱——用爱助农,打卡网红村”活动,共吸引2万多人次前来参观游玩,带动村民增收26.6万元,村集体增收17.8万元。

  “师父和徒弟,谁的路子更好?”面对记者的“犀利”提问,这对师徒表示,无论是先富“脑袋”,还是先富“口袋”,只要能打赢村庄落后的翻身仗,都是好路子。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陈重良和张荣都有情怀、有干劲、有想法,乡村振兴非常需要这样的能人,让更多村民既能富‘脑袋’,也能富‘口袋’。”新昌乡党委书记邹赛说。

  引进人流,还是输出服务——

  细心算好运营账

  乡村经营的浪潮滚滚而来。运营乡村、活化村庄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对此,陈重良和张荣有相似的理解,但却用不同的实践来回答。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师徒俩均认为,要经营好乡村,绝不是光靠政府“砸”钱就能成功,而是要因地制宜配套好乡村产业,以此提升村庄发展的后劲。

  “2019年以来,达塘村利用上级奖励的250万元资金,将全村699亩土地流转起来,在水田种上茭白,在旱地种上高粱。”陈重良笑着说,此举一下子就把村民从麻将桌上拉到希望的田野上,迸发出澎湃的力量。

  为吸引人流,达塘村大力发展民宿、桃园旅游、人才培训等产业,推出割茭白、收高粱等研学游体验活动,并开发了高粱酒、蜂蜜、山茶油等“早上好”系列品牌产品。

  达塘村经营有道,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和村干部前来学习考察。去年,达塘村创造了千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1460元。今年以来,达塘村共吸引人流10多万人次。令人钦佩的是,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陈重良还把自掏腰包开发的300多亩桃园、10余亩闲置水泥厂老厂房和每年获得的培训授课费都无偿献给了村集体。

  2021年6月,达塘村建立了“早上好”支部书记研学基地。身为乡村振兴培训导师,陈重良的工作变得愈加繁忙。“借助‘早上好’这个IP,达塘村就此走上了‘卖精神’的路子。我现在基本每天都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讲授‘早上好’的奋斗精神。我的一堂培训课也已从最初的600元,涨到了现在的2万元。”他说。

  目前,达塘村已和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签订合作协议,成立4个分基地,一声“早上好”越传越远。至今,研学基地已累计开班500余次,培训全国各地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体的学员超3万人次。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达塘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大学毕业生创业和乡贤回归。“吸引我到达塘村办民宿的原因,除了秀美的村庄环境,更重要的是村里的朝气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常山遇见确幸民宿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露露说,为了支持她创业,村里前期免费提供了三幢老房子,还配套解决了道路建设问题。

  与达塘村努力引进人流的乡村经营路径不同,郭塘村主打的则是全力将服务项目输出去,托起山区共富梦。

  “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产业景区化,景区产业化’目标,走出了一条从卖月季到输出服务的特色之路。”张荣说,如今,郭塘村的集体经济已从10年前的负债70万元,稳扎稳打上升到如今的50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

  张荣解释道,从卖月季到输出服务,简而言之,就是除了月季销售,还积极培育本土园艺工匠输出服务项目,推出园艺设计、节点景观打造、劳务输出等服务,以产业辐射形式,为更多村民提供上岗就业机会。

  目前,郭塘村还全力承接了常山县的绿化养护业务,今年已累计拿下订单1600万元。“这两年,我村大力培育本村园艺人才,鼓励村民积极考取园艺师证。”张荣说,目前,该村每天都有200多人在外做绿化养护工作,像有证的长期工一个月最少能拿到4500元,没证的打打零工,每月最低收入也能达到3000元。

  除了向外输出服务,张荣运营乡村项目的理念也很新奇。“郭塘村从不为做项目而去做项目,而是要让项目切实转化为老百姓持续增收的好渠道。”张荣说。

  随着近几年美丽庭院建设的号角吹响之江大地,郭塘村的农家庭院也从“沉睡”中苏醒。去年以来,该村紧密结合上级政府的美丽庭院风貌提升建设类项目,逐步将农家庭院按照不同的个性化网红风格进行样板打造,吸引外来客商“下单”。“等订单一多,本村的泥瓦匠、木工等工匠就都能吃上‘庭院饭’。”他说。

  诚然,乡村运营,达塘村和郭塘村都有各自的“打开方式”。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君认为,运营村庄事在人为,陈重良和张荣的坚守始终一脉相承——坚决不插手工程项目,共同目标也是殊途同归——帮助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耐心念好治理经

  “要抓好水泥厂改造、农田整治等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有问题就马上解决问题,没问题也要报个平安。”“朱樟平,你今天上午再去看下,高粱有没有虫子,要确保后续收获的品质。”“明天有鄂尔多斯的考察团要过来参加培训,要细心讲解……”

  8月7日早上6点,陈重良主持的早会如期召开,用时仅半小时,任务布置却细致高效。

  “达塘村能有如今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陈重良说,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必须通过党建引领,不折不扣让村“两委”带头干、带着党员干、发动村民干,把村务全面落实好,带领全村老百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光说不练永远是假把式。自上任以来,陈重良坚持每天“早起访民情”,并将它变成全体村干部的自觉行动。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达塘村“两委”还制定了以“村为家、和至上、勤劳作、共致富”为主要精神内涵的村规民约,并充分用好“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说事堂”、村情报告会等载体,公开村情村务,畅通沟通渠道。

  在达塘村采访时,让记者触动颇深的,是村民们脸上一直挂着真诚的笑容。

  “陈书记帮老百姓做事比兔子跑得还快,我平日有什么需求都叫得应。”今年73岁的达塘村村民詹根香说,现在她常常自愿参加村里的卫生清洁活动,帮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同房屋承重梁起着关键承重作用一样,在村民眼中,陈重良已成为达塘村治理发展的“承重梁”。在他的带动下,达塘村探索出了“村务大家议、村事大家干、村风大家树、村福大家享”为主要内容的“家文化”治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文明和谐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村庄治理无小事,既要自上而下的管理,也要自下而上的自治。郭塘村另辟蹊径,用非市场机制,走出了村民自治的新路子。

  “我30岁回村时,是全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年纪轻,大家心里面都不服我,那时想开个会人都叫不齐。”回想起刚到任时的场景,张荣连连苦笑。

  老百姓不买账,怎么办?那就自己带头先干起来!张荣先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发动朋友和家人一起捡垃圾,耗时5个月,拉走100多卡车垃圾。他还坚持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对村庄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努力让美丽环境去造就人、改变人。环境变美后,他还主动争取上级项目,把打造常山县首个明星公厕、建设村便民服务中心等民生工程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经过这些年的磨砺,我和师傅都认为,治理村庄无法像治理企业那样按照规章制度对村民进行奖惩,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带头做到‘忘我’和‘利他’。”张荣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机制。张荣认为,乡村善治关键在于榜样带动,进而推动村民自治。10年来,他身体力行,慢慢在老百姓心中埋下了自治的种子,终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一个村就是一个家。现在老百姓参与村庄发展的热情很高,破解了以往‘干部拼命干、群众边上看’的发展难题。”郭塘村“两委”干部刘阿芳说。

  回望来时路,昂首再出发。临别时,这对师徒向记者袒露了心扉:其实,一开始回乡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多多少少有点虚荣心,但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如今早已转化成了为民服务的初心。他俩表示,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在党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将继续以“小我”成就“大我”,激荡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