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他山之石 A08 2023-07-081 2023年07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他山之石

文章导航

绿满黄土地 乡村焕新颜

——解码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

  □本报记者 李军 文/摄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是传统农业大市。千百年来,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孕育出别具陕北辨识度的农耕文明。

  党的十九大以来,榆林怀抱光荣与梦想,不改勇气与执着,争先创优、全速“狂飙”,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榆林,已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赛道上竞得“一席之地”,让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成为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全国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其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工作走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前列。

  6月26日至30日,记者跟随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团,深入榆林市的榆阳区、横山区、米脂县、佳县等地,一路探寻当地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做法、新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

  乡村环境按下“美颜键”

  夏日,位于米脂县银州街道的高西沟村,群鸟飞过青青原野。

  记者乘着观光车,沿着村道一路前行,郁郁葱葱的梯田、连绵成片的松柏、整齐有致的民房依次呈现,目之所及,处处透着多年积淀的生态富庶之象。

  “你别看现在村里生态搞得这么好,其实,我们村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当初可以说是‘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向记者介绍起往事,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指着不远处的山梁,神情激荡、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勤劳智慧的高西沟人大力开展治山治沟治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治理,高西沟村方才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先进典型。

  “我一直都记得,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榆林考察时,称赞我们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姜良彪说,近1年多来,高西沟村党支部感恩奋进、实干争先,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大力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不断丰厚生态家底。如今的高西沟,有林地2253亩,林草覆盖率达到70%,缔造了黄土地上的绿色奇迹。

  久久为功,玉汝于成。记者发现如今的榆林乡村,绿满山川,处处呈现出生态宜居的新风貌,这也“刷新”了记者对黄土地的原有印象。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榆林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打响了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让整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底色。

  2022年,榆林市9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9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100个村实施绿化美化,建成20个生态振兴示范村。此外,该市还十分注重示范带动引领,目前已启动乡村建设“个十百”(6个乡村振兴楷模村、50个示范镇、500个示范村)示范工程。

  青山绿起来,生态美起来,让群众觉得好日子更有奔头。“在我们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大家的日常生活习惯。”横山区波罗镇波罗村村民薛新荣高兴地说,村里环境好了,大家住得舒心,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坚持因地制宜——

  乡村产业壮起“新筋骨”

  乡村要振兴,除了生态美,产业更要先行。记者采访的多个区(县)、村庄、企业,均因地制宜,凭借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精准找到了产业发展之道。

  横山区无定河流域湿地辽阔、生态优美,飞鸟翔集其上、稻渔共生其间,被誉为“塞北江南”,是陕西省最早实施稻田养蟹的地方。近年来,当地以稳粮为前提,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既撬动了产业,又富裕了百姓。“这里的稻渔种养面积从2013年的350亩发展到目前的4万亩,亩均可增收800元,生产企业也从1家扩展到34家。”横山区水产站站长郭宏强说。

  地处黄河近岸的佳县坑镇赤牛坬村,则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起了包含67间展室和3万余件展品的陕北民俗博物馆,还“大开脑洞”,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由150多名村民参与的国内首部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

  “中盛农牧”是众多入驻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企业之一。该企业依托信息化、网络化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实现了肉羊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加工,让记者直观感受到了榆林市现代数字农业发展的别样魅力。

  透过一个个采访点的喜人变化,我们从中可以一窥榆林乡村产业振兴的背后“秘诀”——走好生态路,打好数字牌,延长产业链,开拓增收路。

  近年来,榆林市紧紧围绕陕西现代农业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现代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两区一基地”目标,构建并形成了以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羊为主导,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等产业为重点的“4+X”现代农业体系。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榆林市全面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交出高分答卷: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93万亩,位居陕西省第一;粮食总产量252.5万吨,再次进入全国50亿斤产量大市行列,稳固了“陕西新粮仓”地位。

  做强乡村产业“引擎”,既实现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还有力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记者了解到,榆林市通过全方位提升农业产业带动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该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速达14.2%。

  坚持创新赋能——

  乡村经济激发“新动能”

  漫步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整洁的大队食堂,大气的便民服务驿站,充满趣味的高空索道等乡村设施非常完美。难以想象,这个先天资源禀赋不足的陕北小村,竟能发展到如今这般气象。

  “2013年以前,我们村集体经济还有欠账,真正是一穷二白。”赵家峁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奋堂告诉记者,转变来自一场深度的改革。2014年,赵家峁村成为陕西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17年,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巨大转变,由此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步。

  如今,赵家峁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过2.3万元,高出周边村庄1万多元。2018年至今,该村已实现6次分红,户均分红3万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赋能。近年来,榆林市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2022年,赵家峁村入选集体经济发展全国典型案例。

  近年来,榆林还创新探索“伙场经济”等多种形式,激活乡村经济。

  何为“伙场”?记者了解到,以长城为界,榆林北部为风沙草滩区,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用栅栏圈地耕种养殖,习惯性地把这些房前屋后自由圈占的土地叫伙场地。

  这几年来,榆林市把发展“伙场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将“方寸伙场”建成了增收致富、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地”。

  “我们利用伙场有限的土地资源,集约化发展羊、牛、生猪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让村民从日渐红火的‘伙场经济’中享受到更多红利。”榆阳区巴拉素镇镇长杜梦晨满脸带笑地说。

  生态美、产业兴、经济活,眼下,榆林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阔。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表示,该市将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全链条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全要素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衔接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记者手记:

  5天的榆林之行,看农业,“土特产”文章做得风生水起;看农村,独具陕北辨识度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声有色;看农民,从一张张憨厚的笑脸便可感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有……采访期间,无论是在农田旁,还是农产品包装车间里,亦或是村居古宅内,记者总能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律动。

  众所周知,西部与东部的风土人情不同、资源禀赋迥异,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也各不相同。深度解码榆林的乡村振兴实践,不难发现,各县(市、区)都有不同的“振兴之策”,其特色做法背后蕴藏的理念思路、价值判断、工作举措,值得深究细研。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今天,榆林已踏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记者深信,乡村振兴激荡起的万千气象,必将带领当地农民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