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科技 A04 2023-04-081 2023年04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科技

早稻生产要丰收,这些技术需掌握

  4月6日至8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在乐清市举办南方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班。培训会上,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的水稻专家向广大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讲授了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栽插、单产提升、田间管理等水稻生产技术。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早稻生产的关键环节,秧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是否丰收。当前,我省早稻播种、育秧、移栽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由于3月份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并出现了数次明显的强降水降温过程,给浙南地区早稻育秧带来了一定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影响我省的冷空气仍较多,强对流天气较频繁,有可能出现春寒或“倒春寒”,而此时正是早稻育苗关键期。针对当前的气象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培训班上,我省水稻专家提醒各地农民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推进早稻播种育秧进度,注意防范早稻播种育秧期间的低温冷害,同时,要加强全生育期管理,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为早稻生产丰收打好基础。

  优选良种,适时播种。各地要根据生态条件、移栽方式等,选择优质高产、广适抗逆、熟期适宜的早稻品种。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等工作,防止恶苗病发生。当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育秧,有条件的地方提倡采用工厂化、大(中)棚集中育秧。

  加强管理,培育壮秧。近期我省部分地区气温波动较大,对早稻春播和培育壮秧不利。浙南等地已播秧田要加强防寒工作,根据秧苗长势和种植茬口,加强分类管理,科学调控温湿度,合理运筹水肥药,促进秧苗健壮生长。采用保温措施育秧的,要适时揭膜通风,防止病害;如遇高温天气(膜内温度≥35℃),要及时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揭膜时若遇连续晴天,应先两头或周边通风炼苗再揭膜,揭膜时应洒水或灌水,防止生理性失水死苗。1叶1心期,适温保湿壮苗,防止秧苗徒长和绵腐病、立枯病等病害发生。移栽前3—5天,亩施尿素4—5公斤作“送嫁肥”,施肥后加淋一次清水。对长势偏弱的秧苗,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生长。如遇“倒春寒”,要确保保温设施完好,酌情灌深水护苗,避免烂秧死苗。

  适时移栽,提高质量。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抢晴插秧。机插田块要提高耕整地质量,移栽前泥土要沉实,宜选用25厘米行距的插秧机,适时早插、力求浅插,适当增加苗数。秧龄一般不超过25天、叶龄3叶1心至4叶1心,避免秧龄过大引起缓苗期延长或栽后分蘖减少;亩栽插2.0万—2.2万穴,杂交稻每穴2—3株基本苗,常规稻每穴5-6株基本苗,确保亩基本苗分别达到5万—6万和10万—12万。三熟制田块秧龄一般不超过30天,要适当增加栽插密度。

  肥水运筹,调优群体。一要合理施肥。早施分蘖肥,促进秧苗低位分蘖,一般栽后5—7天亩施尿素4—5公斤;巧施穗肥,根据田间长势长相合理确定氮肥、钾肥用量,一般在抽穗前15天左右施用保花肥,亩施尿素3—5公斤、钾肥3—5公斤;对于前期长势偏弱群体,可在抽穗前30天左右施一次促花肥,促进大穗形成;看苗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施用叶面肥。二要做好水分调控。插秧时田间灌薄水1.5—2厘米,返青期田间水层保持2—3厘米,分蘖期浅水促进分蘖和早生快发;对于基本苗较多的机插、抛栽田块,建议提早晒田控苗;幼穗分化期保持田间水层3—5厘米,如抽穗期遭遇高温,宜灌5—8厘米左右水层缓解高温热害;抽穗扬花后应采取间歇灌溉方法,蜡熟期灌水要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

  防控病虫,降低损失。密切关注植保部门病虫预测预报,做到统防统治、综合防控、绿色防控;选择对口农药,及时防控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

  适时收获,防止割青。早稻收获期间连续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较多,易出现穗发芽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各地要及时组织收获,大力推广应用带秸秆粉碎装置的机械化联合收脱装备,提高收获效率,防止“割青”,做到颗粒归仓。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适时收获。

  省农技推广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