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5 2023-01-071 2023年01月0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产业

文章导航

建德草莓长盛不衰的奥秘

  □本报记者 潘晴 文/摄 

  日前,在由省农技推广中心和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22浙江精品草莓评选活动中,有来自全省83家生产主体选送的96个样品参赛,共评出金奖产品20个,而建德草莓竟独占三席,居全省参赛单位之首。建德草莓不只是品质卓越,种植面积也傲视群雄。除了省内,其在全国27个省(区、市)都有种植。在全国,每20颗草莓中,就有一颗是建德草莓,建德已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草莓主产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种下第一棵草莓苗起,40多年来,建德市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踏实肯干的奋斗精神,接续发展,推动草莓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建德市从事草莓种植人员5400余户、14400余人,草莓种植和育苗产值占全省的54%,草莓全产业链产值超45亿元,惠及全市5.4%的农民、6.4%的农户家庭,成为惠及农户最多的富民产业。

  技术迭代创新,产业持续升级

  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村民黄森水,作为该市引种草莓第一人,为建德草莓产业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自己的田里种点啥,才能多赚钱?”上世纪80年代,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黄森水就想着买点葡萄苗来种种。1983年5月,他便来到杭州大观山果园,听说那儿有全省最好的果苗。

  “这个是什么呀,我都没见过,蛮好吃的。”黄森水看着田里长着一颗颗红红的小果子,一边顺手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尝了尝,一边好奇地询问果园老板,“这叫草莓,刚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送你几株。”

  自此,黄森水和草莓结下了不懈之缘。“当时就在葡萄架下面种了些草莓,9月份种下去,第二年4月份成熟上市,拿到县城里卖,每公斤能卖4元,十分抢手。”回想起40年前种草莓带来的惊喜,黄森水依旧有些激动。

  在黄森水的示范下,建德草莓犹如星星之火,当地农民纷纷仿效,种草莓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如何延长采摘期、抵抗自然灾害、提高种植效益成为莓农们普遍关心的命题,于是他们不断摸索创新种植模式。

  1987年10月,莓农们尝试用毛竹大棚种植草莓。“当时,就是参照蔬菜种植建了毛竹大棚。”黄森水介绍,“效果立竿见影,当年12月,我们就收获了头茬草莓,草莓的采摘周期从之前的两周延长到了数月,亩产从之前的5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产值翻了一番。”

  之后,草莓种植模式不断创新。2007年开始发展钢架大棚,并建设了大量连栋大棚和玻璃温室大棚。目前,已基本实现以钢架大棚为主、连栋大棚和玻璃温室大棚为辅的生产模式,草莓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草莓产量大幅提高。建德通过实施农业农村部草莓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浙江省蔬菜团队技术示范等项目,集成推广健康种苗繁育、植株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环境与肥水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等先进实用技术与设施装备,推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升了草莓整体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实现草莓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栽培设施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建德草莓的栽培模式也在持续创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建德市就创新草莓与水稻轮作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成为至今仍在全国推广的先进生产模式。还有“草莓—瓜”“草莓—蔬菜”“草莓—甜玉米”等各种模式,均取得良好效益。近年来,建德市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草莓棚内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可测可控。

  与技术创新同步的是草莓新品种培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建德种植的草莓以“丰香”品种为主,200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红颊”,目前形成了以“红颊”为主,“章姬”“白雪公主”等为辅的结构,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跨越。“红颊”草莓上市早、果实大、果形好、甜度高、口感好、耐储运,深受农民和消费者欢迎,该品种曾获得第六届全国草莓大会擂台赛一等奖。

  2014年,我省自主培育成功草莓新品种“越心”,它比“丰香”等老品种效益要高出一倍。“‘越心’是极早熟品种,长势强,果实短圆锥形、畸形果少、品质优良,果肉细腻、香味浓,很适宜休闲采摘园区栽培。”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蒋桂华告诉记者,近两年,每年都会培育出新品种,像“建德红”“粉玉”等品种,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去年12月中旬,我国首个白草莓品种“建德白露”发布。蒋桂华表示,多样化的品种,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不仅可以满足大众需求,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农民的收益。

  “走出去”种植,声名远播国内外

  在建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懂草莓种植技术,还走南闯北跑到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去种植草莓,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草莓产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草莓师傅”。

  1995年,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农户吴云山率先来到瑞安承包了4亩土地,开始种植草莓。由此拉开了建德草莓异地发展的序幕。 

  “瑞安当地农民获悉我草莓种得好,就请我去帮助他们种植草莓。”年过六旬的吴云山,是最早的“草莓师傅”,谈到那段往事,倍感自豪。

  “草莓师傅”们不仅传授种植技技术,还不断从各地引进优新品种,为本地草莓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吴东良是“草莓师傅”里引种新品种的代表。“2005年前后,我退租了在余杭的草莓田,引进了‘红颊’和‘章姬’两个新品种到村里种植,并建立了草莓新品种示范基地,”吴东良说,“引种新品种,种植风险很大。因种植技术不熟悉,若种不好就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大家都不敢种。但长期种植单一的老品种如‘丰香’,草莓的种性退化快,病害发生严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都在下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年的探索,吴东良总结出“红颊”栽培技术尤其是育苗技术。新品种“红颊”以每亩收益超2.5万元的成绩报答了吴东良,这比“丰香”等老品种效益高出一倍。现在,“红颊”栽培和育苗技术得到普及推广,目前全国鲜食草莓中60%以上为“红颊”。

  在建德,像吴云山、吴东良这样的“草莓师傅”不在少数。建德市有关部门每年都会举办草莓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建德草莓师傅”,经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和“建德草莓师傅”证书。目前建德市持“草莓师傅”证书者已达6000余人,其中列入建德农业实用人才库的草莓专业人才有2817人。

  在“草莓师傅”们的带领下,建德草莓产业也越做越大、越走越远。不少农民还走出国门,来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种植草莓。据统计,截至目前,建德草莓本地种植面积近8000余亩,异地种植面积7万余亩。

  赤脚莓农走天下。如今,不仅建德草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来自建德的约1.4万位莓农更是作为共同富裕主力军,奔赴全国27个省份种植草莓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创建草莓“标准地”,壮大主体促共富

  建德草莓产业经久不衰,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家住建德市航头镇航景村的童新民,刚涉足草莓行业时,身上标签是草莓贩销大户。“但后来我发现种草莓的政策更好,比如建一个草莓大棚,市里补贴30%,市里还派科技人员免费指导种植,提供‘保姆式’服务。”童新民介绍,2008年,他便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3亩草莓,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引种一些品质好的草莓品种。一年下来,种草莓比贩销草莓赚得多。

  2001年,建德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草莓过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扶持当地的航头、寿昌、大同等乡镇大力发展草莓生产,从而为全市草莓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如今,童新民已组建了航头草莓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101户,联结的草莓种植面积达800余亩。该合作社获得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

  尽管建德草莓已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依然存在本地种植规模偏小、布局偏散、传统生产方式不符合种植标准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德在全省首创草莓“标准地”建设。其核心是,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土地平整、统一建设大棚、统一对外招租、市场主体经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带动农户就业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

  建德市农业农村局责责人介绍,2021年,建德市杨村桥、大同、航头、乾潭4个乡镇共试点推进1300亩草莓“标准地”,为村集体创收250万元。在“千鹤一线红”共富草莓园,梅城镇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清理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在龙溪、顾家两村共打造320亩草莓共富园,每年为本地农户增加800元/亩的租金收益。

  “‘标准地’模式,使草莓产业的生产方式更现代化,经营方式更专业化,发展方式更多元化。”这位负责人说,草莓“标准地”从源头解决“地从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难题,有效促进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让莓农轻装上阵。同时,通过大力引育农村实用人才、“莓二代”等,把“好地”流向“好主体”,不断提高“标准地”经营管理水平。梅城镇“千鹤一线红”共富草莓园,目前已吸引50余户乡贤人才返乡种植草莓。

  “‘标准地’建好了水网、路网,大大减轻了我们种植户的负担。”去年8月,种了近30年草莓的“莓农”李建伟看准机遇,火热开干。

  目前,全市已建成草莓“标准地”5090亩,带动村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农户增收1.5亿元,还成功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