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3-01-071 2023年01月0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告别2022 跨入2023

浙江“三农人”接续奋斗奔未来

  □本报记者 郑亚楚 潘晴 

  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刚刚跨入2023年,浙江“三农人”未曾放慢前进的脚步,怀揣勇气与梦想,立下新年目标,踏上了振兴乡村、同奔共富的新征程。

  胡大雁:助力产业新突破

  青虾、河蟹、加州鲈鱼、罗氏沼虾、中华鳖……湖州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重点产区。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水产站站长胡大雁欣喜地告诉记者,2022年,湖州市渔业系统实现了“全年红”:全市水产种业年产值预计可达7.5亿元,同比增长10.5%;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8.07万亩,继续引领全省……说起湖州水产产业一年来的成绩,胡大雁如数家珍,对此颇为自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湖州市致力于打造水产种业硅谷,这为我们农技人员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大雁表示,新的一年,他将根据这一目标,发挥个人专长,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新业态打造、主体壮大、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帮助更多主体走好渔业迭代升级之路。

  “通过这些环节的突破,让渔业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共富的支柱产业。”胡大雁说。

  郎学渊:坚守“粮心”粮满仓

  “喜悦”和“踏实”是建德市大同镇益明家庭农场负责人郎学渊2022年的关键词。去年,他参加了第七届浙江农民创富大赛,其负责的项目“全自动智能育秧流水线”获得银奖。“对于种粮,国家和社会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有种粮补贴,还有政策性农业保险,我只要专心种好粮、卖好米,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郎学渊说,“2022年,我种了900多亩晚稻,获得丰收。种粮,我有两大法宝——叠盘暗出苗技术、全程机械化。在我们合作社,两天能育秧700多亩。”

  迈入2023年,郎学渊已“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我是一名‘粮二代’,现在种粮要比父辈轻松得多。因此,我们要锲而不舍,通过种粮‘种’出新模式、‘种’鼓钱袋子。今年,我计划种粮1000多亩,希望自己的‘喝山泉的大米’品牌大米,销售量能突破50万公斤,并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多育秧、机播、机收等农事服务。”郎学渊说。

  最令郎学渊期待的是,今年他的“水稻科普馆”也将和大家见面。这是一个“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可让游客感受别样的稻香文化。

  单立良:富美生活节节高

  2023年首个工作日,在东阳市三单乡三单村的一处农家院落里,党支部书记单立良与村民“围炉谈话”,总结前一年的收获,分享新年规划。

  去年,三单村与回归乡贤林栖合作,合力打造了“林栖三十六院”项目,盘活了70多间闲置老宅和500亩山林和土地,打造山乡地标文化。“这个项目带动了我村60余人在本地就业,目前,老房子已在装修中,现已初具规模。”单立良说。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今年,我们首先要做好省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对村内闲置老屋、荒废土地统一流转,建设美丽工坊,发展旅游业。其次是做好市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计划投资110万元,建设田间机耕路2.6公里,为大家采摘香榧、茶叶提供便利。”单立良说,“还计划投资130万元,对周宅—上溪东河道节点进行整治提升,进一步提升村庄环境。”

  单立良表示,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还种植管护了100亩香框基地、100亩白花油茶基地,今年打算创建香榧、茶叶品牌,扩大销路,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