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更苍翠 村美民更富
——安吉余村以“两山”理念探索共同富裕新模式纪实
李曜清
![]() |
汪玉成在余村村史馆向记者介绍余村历史。 |
![]() |
小学生在余村参加研学活动,体验非遗文化。 |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文/摄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习近平同志曾两度到访过的一个浙北乡村。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当听到村里下决心关掉了石矿、停掉了水泥厂,给予高度肯定,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鼓励余村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这条路子。十多年来,余村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修复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兴旺“双赢”。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余村考察时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如今的余村,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题记
“两山”理念引领蝶变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描绘湖州春景脍炙人口的两句古诗。近日,记者走进余村,虽没有诗中桃花和白鹭的春日风光,但群山逶迤、荷叶田田、阡陌纵横的夏景,也别有一番韵味。
余村地处天目山脉北麓,三面环山,拥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经过多年来的开发运营,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每到节假日,周边不少大城市游客纷纷驱车来到这里,尽情享受秀丽山水美景。
就在记者抵达余村不到一个小时,从村外驶来的旅游大巴就停满了停车场,车上下来好几拨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游客。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旖旎的乡村美景,谁曾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天天被炸山开矿的炮声和浓浓尘雾所萦绕。
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邀请记者参观了余村村史馆,里面一张张历史照片见证了余村的巨大变迁。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余村人“靠山吃山”,利用丰富的地矿资源,开矿山、办水泥厂,每天往外运输的货车排起长龙,“一厂三矿”让这个小山村很快就成了当地的“首富村”。
“那个时候山上没有树,光秃秃一片,出门走路都不能抬头,货车扬起的灰尘让人眼睛都睁不开。”村民俞金宝告诉记者,虽然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新房子造了起来,但村里得腰痛病、尘肺病的人越来越多,“脏乱差”的环境也让想来余村的人望而却步。
2003年,余村人痛定思痛,用3年时间,相继关停所有水泥厂和石矿。这一关,断了不少余村人的“财路”,这让老百姓感到有些不舍。就在大家感到困惑时,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下拨开了大家心头的迷雾,发展思路也打开了。
为了尽快渡过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余村人再次打起了山的主意,只是这次不再是对山水自然资源破坏性地掠夺,而是在复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开发利用。
矿山复绿建设、村庄统筹规划、河道清理整治、农旅产业开发……“在坚持对矿山复垦复绿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汪玉成说。
曾在矿山上开拖拉机的潘春林,看到村里的农旅产业日渐红火,抓住机遇,抢先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现在刚好是暑期旅游高峰期,住宿、餐饮的客人天天爆满,虽然每天都忙得停不下来,但看到满院子客人开心的笑脸,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潘春林说话间,小院里又涌入了几批从安徽芜湖、绍兴等地过来的客人。
如今,漫步村内,当年逼仄的村道已难觅踪影,代之而起的是宽阔笔直的村道,整洁干净,两旁还有绿化点缀;当年拆除的水泥厂旧址,复垦复绿后变为五彩田园;村里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经过规划设计,化身为油菜花田和荷花藕塘……现在游客来到余村,除了欣赏田园美景,还可以参加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亲子研学、户外拓展、登山垂钓等。余村也从当年的“挖矿村”“污染村”完美化身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时,对余村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绩深感欣慰,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才有今天的美丽余村,才有余村人今天的幸福生活。”余村老支书胡加仁说。
全民参与乡村治理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最令汪玉成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联想起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临走上车前,特意回过头来嘱咐他,要把村民们带好,把余村建设好时,汪玉成告诉记者,两年多来,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村民和村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着眼于群众所需所盼。
余村设置了“村民议事室”,邀请村民、党员、村干部代表共同商议村里重大决策事项,形成决议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让村民全方位参与村庄治理。今年以来,余村“村民议事室”已开展3场协商、议事11件,其中包括由村里统一列支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常规性体检和商业性补充保险,兴办共享食堂等民生事项,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余村一直都有商量着办大事的传统。村里除了设置“村民议事室”外,还聘请法律顾问、设立“巡回法庭”,围绕土地利用、村民生活、消费维权、卫生保洁等诸多民生领域,修编村规民约。在余村,每户家庭都制定了各自的“家规”,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提醒每位成员时刻谨守家规家训,弘扬美好家风。村里还成立了“文明银行”,每季度末由村民代表根据遵纪守法、生态保护、文明经营等指标对每户村民进行评议,并由村“两委”终审。通过评议的村民可获得“文明币”,用“文明币”到银行办理“文明贷”,额度和利率都有优惠。
“我们要以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解决百姓急难愁盼,让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汪玉成表示。
抱团发展未来可期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余村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万元。“相信余村的明天会更美好,祝乡亲们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习近平总书记的祝愿,在余村村民的奋斗下已照进现实。
一个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随着余村名气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它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通过成立‘五子联兴’公司,组建‘余村共富联合体’,让余村联合周边四村,整合五村资源,抱团发展美丽经济。”天荒坪镇党委委员张寒介绍说,“比如银坑村有影视资源,马吉村有红色资源,横路村水资源丰富,山河村公共配套服务齐全,以余村为‘领头羊’,发挥各村优势力量,丰富旅游业态,吸引更多游客。”
如今从余村出发,沿着余村大道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其余4个村。余村还把旅游集散中心搬到周边村庄的中心地带,让周边村民共享余村“流量”。同时,余村还和新疆、四川以及省内若干村庄结对,共享余村发展经验。
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的余村,自今年以来,坚持以生态化、数字化、人本化为建设方向,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实现绿色资源“三蝶变”、展现绿色治理“三张图”,持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建绿色低碳共富的未来乡村新模式。
“简单来说,余村就是要以建设未来乡村为契机,以绿色经营赋能绿色发展,勇当生态产业发展探路者,打造绿色、低碳、共富的乐游型未来乡村。”汪玉成告诉记者。
眼下,余村打造未来乡村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在健康智慧驿站,村民可以通过大屏幕远程就诊,在智能药柜拿药;在幸福学堂、余村书房、儿童成长中心,小朋友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托育照看、图书阅读、兴趣课堂等服务;在10公里长的环村绿道,村民可以健身、骑行;在“两山”展厅、电影院、余村书房,村民和游客可以零距离了解余村的变迁和发展。
汪玉成表示,未来的余村,将在党建统领下,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变革中实现转型发展,构建集体增收、农民共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