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且行且歌且珍惜
——我省农家乐现状不完全调查报告(中)
杨辉 沈璐兰 张雅萌
![]() |
缙云县舒洪镇仁岸村游客上山采摘杨梅。 |
□本报记者 杨辉 见习记者 沈璐兰 张雅萌
从东海之滨到浙西钱江源,从浙南山区到浙北太湖畔,记者走访调查了舟山、台州、衢州、丽水、湖州、嘉兴等地的农家乐,业主们诉苦不迭。近两年多来,饱受一轮轮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农家乐很受伤,用经营业主们的话来说:“原来主要靠沪杭苏等地的客源,现在疫情阻断了客流量,生意怎能好得了!”
没有了上海游客的农家乐,虽蔫得有点突然,却并不意外!
农家乐重新洗牌
的确,新冠疫情如大浪淘沙,清洗了农家乐产业,有不少业主已关门歇业。那么,浙江的农家乐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对此,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疫情的冲击,只是诱发了农家乐的洗牌!前些年,农家乐发展过猛,尤其是近十年来山区和海岛县的一些乡镇,偏面地将农家乐当成了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照搬照抄,从海岛到山区,从市郊到乡村,复制出一大批以采摘、垂钓、餐饮、住宿等为卖点的高度同质化的农家乐。
其实,无论是早先的农家乐,还是后来居上的民宿,其发展规模必须与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相匹配,应与康养产业和休闲观光产业有效衔接。今年上半年农家乐经营惨淡,新冠疫情阻断客流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农家乐早已处于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且同质化严重,设施陈旧,业主经营理念过时,不懂得运用网络平台宣传推广,一味地守株待兔等客源,甚至一些地方的农家乐为了争夺客源,而时常发生口角。衢州市柯城区七桥农家饭店的廖水仙告诉记者,他与宁波一家旅行社一直有业务往来,前不久,刚联系一批游客过来,就被其他农家乐业主截流了。
全省五星级农家乐评定专家组成员徐连宏认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乡村农旅产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弱小、低品质的农家乐和民宿将逐步被淘汰出市场,通过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等不同的途径,农家乐、乡村民宿将进一步向高品质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专业、舒心的服务。”
追溯农家乐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伴随新农村建设浪潮而兴起。198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曾为富阳新沙岛即兴题词“农家乐了旅游者也”。之后,随着商业领域的深化改革,一批餐饮店和青年旅社,尤其在风景区、村口桥头和一些公路边的饭庄,纷纷改换招牌,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等为特征的农家乐概念便横空出世。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2005年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的讲话中创新性提出:“工程实施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把单纯的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村庄。”同年11月,在安吉召开了我省首个农家乐发展现场会。之后,尤其在毗邻上海的安吉、长兴、德清等地农民赚到乡村旅游头桶金的示范带动下,我省的农家乐进入跳跃式发展。而舟山跨海大桥开通后,到普陀度假休闲游客猛增,普陀区的农家乐也开始提速发展:东极岛以清澈海水及其浓郁海岛风情为卖点,打造集潜水、海钓、探秘于一体的海岛休闲基地;桃花岛则辐射带动蚂蚁岛等区域,发展集出海捕捞、渔家客栈于一体的渔家休闲基地;白沙岛巧妙结合岛礁海钓与探险活动,建设海钓休闲基地;朱家尖樟州湾发展以海岸游览、海鲜品尝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休闲基地。
而都市郊区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让农家乐又从村庄走进了田野,休闲农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6年,我省在桐乡召开了第一个休闲农业发展现场会,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休闲农业、观赏渔业、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于是,一大批以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农事节庆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蓬勃发展。而自驾游、露营、户外运动等时尚的风靡,让海外的民宿产业引入渗透进美丽乡村的各个角落。其间,不少工商资本纷纷涉足乡村旅游产业,跑马圏地,有的建起酒店、高尔夫球场和培训中心;有的将都市公园、游乐园移植到了乡村;更多的则是将农家乐升级改造成民宿,利用农房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改建小型住宿设施。如今,以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民宿遍布浙江乡村。据省文化与旅游厅提供的数据,全省民宿数量已超过2万家,等级民宿有近千家。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产业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历程,农家乐(民宿)的数量早已呈几何级数增长。以我省农家乐产业高地的德清县为例,该县已有农家乐、民宿、酒店800余家,覆盖莫干山周边的后坞、仙潭等十几个行政村,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苏浙沪皖的高铁、高速等交通网越织越密,游客出行也越来越便利,尤其是上海游客分流出杭嘉湖甚至浙江,已是不争的事实,与疫情时代的客流量锐减因素叠加,才导致农家乐遇上了“戴维斯双杀”!
提档升级求发展
农家乐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疫情正倒逼着农家乐(民宿)业主提档升级,或许经过淘汰一批,升级一批,重新洗牌后存活的农家乐,才能真正走出疫情泥淖。如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有一家名叫“驻85”的农家乐(民宿),已被文旅部门评为白金宿,业主名叫叶丽芳,“驻85”是她开的一期,也是堰头村里农房的门牌号。“当时这间房子还是个猪圈,房东知道我要花200万元,投资改造这个‘老破小’农房,还笑骂我是傻子。”签下合同后,叶丽芳将这处农房精心设计,改建成4间客房的乡村民宿。2017年下半年和2019年7月,她又拓展了二期和三期,现已拥有15间客房,并设厨房、阅读区和休息区等公共区域,给消费者以更多空间和选择。
她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的民宿都不做宣传,全凭客人口口相传,老客带新客。这里更像是一个装载着各种故事的小驻点,翻开任何一页,都是满满当当的回忆与宝藏。”叶丽芳笑着说道,“即使在疫情叠加效应下,去年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我们迎来了一波‘报复性消费’,每天爆满,狠狠回了一波‘血’。今年端午节后,已开始复苏回升,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夜宿“驻85”,晨起望窗外,7月的瓯江畔,山水层叠,云雾缭绕,一叶竹筏静静停靠在岸边,宛若仙境。在叶丽芳的示范带动下,堰头村已引来24位创客,相继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给这个古村注入更多活力。
“无论农家乐,还是乡村民宿,都是乡愁和情怀的表达。最近我正忙着建图书馆、运动休闲区和茶馆,供村民和客人使用。其实,经营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农味、野味、乡土味都不可或缺。要从‘农’字出发,以‘新’字着眼,突出乡村建筑原有特色,不断丰富客人的入住体验,希望每一位客人以驻下之名,重返记忆中的家乡。”叶丽芳笑着说道。
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的汉唐香府,是一家以香道文化、茶道文化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业主陆永芝曾在杭创业,回乡开办农家乐,总投资1000多万元,建有5间客房、30个餐位。汉唐香府通过举办音乐节,以文会友,客源稳定,每年营收在200万元左右。虽说今年上半年生意也不太景气,但她通过朋友圈,做起了兼职微商,经销当地的茶叶和沉香、精油、豆腐乳等伴手礼,弥补了经营业绩。令人欣慰的是,7月初恢复正常营业以来,该店每天入住率达90%以上。
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的有桥民宿,由几幢夯土民居改建而成,且各具特色,业主唐庆还时不时地举办桃花宴、乡村音乐会、徒步行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对于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唐庆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单打独斗不可取,要博采众家之长,尤其在早餐、点心的制作上要花心思,要迎合现代都市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而不是用农家咸菜、泡饭去应付。因此,游客住在有桥民宿,不管什么时候就餐,都能喝到咖啡、牛奶,吃到烤面包,如果想喝一杯鸡尾酒,调酒师会当场制作服务。唐庆还想把整个松庄村打造成艺创综合体。“我以‘桃野’为品牌,积极探索‘艺术乡建’可能性,与北京文创机构联合举办‘无恙’巡回艺术展,去年启动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新锐艺术家每月驻村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收集当地的农民画,举办《村口的涂鸦》艺术展,并将农民画用于文创产品开发,成果与村民共享。”唐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