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科技 A05 2022-08-131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科技

高温“烤”验农业抗风险能力

  □本报记者 潘晴

  持续高温,对农业生产来说是一场“烤”验。与低温冻害、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相比,高温热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不那么显著,但仍不容忽视。

  按照农业部门的标准,连续3日最高气温超过38摄氏度,或日平均气温超过33摄氏度,可达到高温热害条件。高温热害下,农作物叶绿素失去活性,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器官组织受损,养分运输能力减退,产量与品质都会受到影响。水产养殖中,高温则易引发水质剧变,鱼病频发。

  农业生产无小事,农业防灾减灾须臾不可松懈。它事关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关系着每一个农民的生计与生活。农业战高温,需要管理、科技、机制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重要抓手。近年来,各地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建设投入,完善水源、沟渠、机耕路等基建,是确保旱涝保收、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应有之义。为此,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导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弱化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制约。

  在风险保障方面,除了要强化科技服务,更要抓紧构建完备的农业生产风险分散机制,拓展灾后救济渠道。近年来,我省已针对水稻、茶叶、杨梅等作物,推出了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对于低温冻害引发的损失,保险机构予以理赔。一些地方则积极探索拓展相关险种覆盖面,将高温热害引发的农业灾害纳入气象指数保险理赔范围,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兜底保障作用。

  一些绿色生态的农业科技亟待普及。譬如,清耕除草过去是果园主流管理模式。但实践表明,冬季种植豆科绿肥、夏季自然生草,对果园土壤温湿度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尤其在夏季高温期,林下覆草避免太阳直射地面,能降低土温,减少高温对果树根系的伤害。同时,草本植物刈割翻压入土后,还能为土壤供应有机质,减少化肥用量。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越是极端天气,越考验农业抗风险能力,越需要在现代化转型中走出农业“看天吃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