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七色土 A08 2022-07-301 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七色土

纳凉

  潘玉毅/文

  如果说夏天还有什么值得人期待的事情,我想纳凉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件。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写过一首《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短短二十八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人夏日里消暑纳凉的生动画面来。许是天太热了,诗人执着一根竹杖朝着树荫急急而奔,在画桥南畔觅得一处阴凉之地,支起胡床,高枕而卧,这一睡就是一整日。待一觉醒来,明月东升,船笛参差,池里的莲花暗香杳杳,让夏日的暑意减了几分。

  唐人王维也有一首《纳凉》诗,描绘的则是山间隐士的纳凉之道:“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那万株乔木,千条清流,豁达长风,缱绻涟漪,让人未见清风,凉意自生。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中:坐在涧石上,把脚伸进溪水里,不为洗,只为那水中的汩汩凉意。

  我们一直有纳凉的习惯。可惜现代人纳凉,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空调房里呆着,而不是将自己放归大自然。但时光倒退几十年的话,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那时,人们是这样的——

  白日纳凉,可躲树荫下。一碗凉茶,一把大蒲扇,就着三五只鸣蝉不成调的曲子。若在山野间,还可戴上斗笠跑至山腰处,找一株老树,躺在树下或在树杈间望着天空发呆;也可在溪水边躲一日光阴,抑或在山间寻一处亭子,呆到炊烟四起再回去。

  对于孩童来说,最好的消暑方式莫过于戏水。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沟渠甚多,孩童们多半打小就会游泳,当汗意透过毛孔蒸发将空气熏得变了味的时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一条小河、一个池塘,“翻江倒海”一番,好似凫水的鸭子,只露出半个鼻孔在水面上。此时,再胆怯的孩子,也顾不上家中是否还有未做完的作业了。

  夜间纳凉则要有趣许多,庭院是人们最常呆的地方。暮色四合时分,虫儿出洞,蛙声四响,人们吃过晚饭,闲来无事,打几桶井水浇在地面上,让暑气随着滋滋的声响一点点散去,并将西瓜、啤酒吊在井里“冰镇”。忙碌一盏茶工夫之后,大人与小儿各自端着椅子、板凳出来,除了聊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不忘给孩子们讲几个故事,时光就这样慢悠悠地过去,暑气也渐渐消散。待吃过井里的“夜宵”,回屋睡觉,这一日便结束了。

  与山里人不同,枕水而居的人家则会在夜晚觅一条小船,问流水借点凉意。夏季正值荷花盛开,月光下赏荷别有一番味道。清人李渔曾言道:“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桨声欸乃,暑意尽褪。从“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变的是周边的环境,不变的是人心里头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