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金衣”背后的匠心
卢江良
卢江良/文
豆腐皮,作为一种豆制品,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我们从小到大没少食用。在一次赴富阳的采风活动中,听说要考察东坞山豆腐皮,我暗想:这能考察出什么来?
怀着这样的疑惑,笔者随团来到东坞山,一个毗邻大洋坞水库的山村。当时因为天气炎热,并非生产豆腐皮的时节,我们无缘参观制作工艺,只是去察看了一条古道——东坞山大洋坞古道。
那是一条毛石古道,掩映在蜿蜒的竹林间。据介绍,该古道分两支至半山腰,后分成五路与外界相连,其中一路通往杭城龙坞上城埭,是向灵隐寺等寺庵输送豆腐皮等素餐原料的主要通道。通过那些被磨损得极其光滑的毛石,不难想象当时的东坞山人,肩挑背扛着一筐筐豆腐皮,翻山越岭往来于杭城各大寺院及餐馆的场景。
望着这条古道,我重新审视东坞山豆腐皮。豆腐皮,只要有毛豆,便可制作。而杭城那么大一座城市,想必不会没有生产豆腐皮的作坊,为何要从这个偏僻山村进货,足见东坞山豆腐皮有着独特之处。
从陪同我们考察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东坞山豆腐皮制作始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其薄如蝉翼、轻似绢纱、油润光亮,有“金衣”之称,且油润白净、落水不糊、味道鲜美。鉴于东坞山豆腐皮品质优异及寺院相互传播,名气越来越响亮,发展到后来,不光在杭城各大寺院,甚至在苏、浙、沪一带,尤其在佛教界久负盛名。到了明代,被列为贡品。
那一张张不起眼的豆腐皮,缘何能步入“光荣大道”?追寻轨迹,不失为一条“荆棘路”——它的制作工序极其复杂,要历经磨豆、去壳、渣浆、吹风、刮浆、烘干等众多工序。特别是“吹风”工艺,尤为关键。东坞山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绝技”——“三口风”吹出“千年金衣”。那“三口风”就体现在“吹风”环节:当豆浆在锅里初形成皮时,先吹“头口风”,用竹篾条将皮挑起,轻贴于竹棒上;紧接着吹“二口风”,借风势抽出竹篾条,留皮在竹棒上;再吹“三口风”,将皮鼓起,乘势用竹篾条刮掉多余豆浆,使皮匀而薄。
这看似简易的“三口风”,实则上是无数代东坞山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东坞山豆腐皮出类拔萃的秘笈。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东坞山豆腐皮,无须再用手工制作,“蒸汽制作、蒸汽烘干”,已成为响亮的推广语。但东坞山人创造并传承千年的“三口风”传统技艺,依然熠熠生辉。究其原因,不外乎“将工艺做到极致,以细节成就精品”。如今,我们虽已无法打捞起隐藏在“东坞山豆腐皮”这项非遗技艺背后一个个传承人默默坚守、奋勇前行的故事,但“东坞山豆腐皮”的传世,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它不仅是手工技艺的流传,也不仅是文化信息的保存,更是闪耀着历代传承人秉持的“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