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瓦工享房贴
林上军
□林上军
一直扎根农村、做了20多年瓦工,“连缙云县城都没去过几趟”的陈红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跟人才沾上边。近期,在缙云县人力社保局多次通知后,43岁的陈红伟才将信将疑地去领取了人才证和专属的“丽水人才码”。根据当地人才新政,陈红伟可享受6万元人才津贴和50万元购房补贴。
如果时光回转到改革开放前,在乡村,泥瓦匠、木匠、篾匠、漆匠等手艺人捞起一大把,且不乏技艺精湛者,但他们收入有限,因为僧多粥少。于是,有人转行,有人跳出农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当地精湛瓦工渐趋缺乏,陈红伟由于坚守、专注,成为了行业工匠,享受人才待遇。这是市场规律在发生作用,也是政府有意识引导的结果。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五匠”已后继乏人。如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多个城市清退上年纪建筑工人后,有建筑公司经营者就担心工地人手会严重缺乏。近些年,凡是与手工挨边、需要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作,均不是年轻人首选。如果有,也是凤毛麟角。
但也有例外。有的年轻人捷足先登,回乡村、回老家,传承手艺,重拾匠艺,逐渐尝到甜头。随着政府对人才认定政策的重新划定,原先被大家忽视或者不看好、但却为社会所需的技艺,将令人刮目相看。陈红伟的事例仅仅是个开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需要乡村人才,其中包括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陈红伟的经历告诉我们,扎根基层,深入生活,专注事业,终究会有回报。当然,基层的各类人才,尤其是那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匠,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培育、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