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2-04-161 2022年04月1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浅论温州茶品牌与茶文化建设

泰顺茶园

  □孙淑娟 苏国崇 张涛

  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早茶数温州。温州拥有温暖的气候和特早生茶树良种两大资源优势,是我省的区域性早茶产区。温州早茶具有上市早、品种优、良种率高、文化底蕴深等特点,于2020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温州市部分山区和半山区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之一。2021年,全市有茶园27.67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21.39万亩;茶叶总产量7168吨,总产值12.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837吨,名优茶产值11.1亿元,茶产业从业人数10万余人。

  主要制约因素

  温州在茶品牌培育和茶文化建设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品牌多而不强,产业规模小。一是茶叶品牌价值开发程度低,品牌竞争力不强。二是茶企规模偏小,实力弱,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仅1家。三是茶叶产出率低。温州茶的亩产量、亩产值分别只有全省平均的42.76%和64.33%,在全省11个市中分列第9和第7位。

  (二)茶类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温州以生产春季名优绿茶为主,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单季品类结构中绿茶占90%以上。全市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茶叶深加工、茶休闲、茶旅游、茶文化(培训)、茶具等相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基础设施薄弱,制茶水平有待提升。全市标准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0%(8万亩),部分茶园“三低”(低水平、低产出、低收益)现象严重,茶园老化、失管、抛荒现象普遍存在,本地制茶人员年龄老化,不少加工企业在春季名茶生产期间需聘用外地炒茶技师,依赖性强。

  (四)营销能力弱,市场网络有待健全。温州永嘉、泰顺等茶叶主产区缺少专业集中的本地茶叶交易市场,茶叶销售主要通过其他县(市)茶叶批发市场或以外地客商收购为主。茶叶企业“触网”能力弱,尚未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系统,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方面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五)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茶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是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仅采摘期人工成本已占到茶叶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夏秋茶的话,人工成本甚至占到茶叶总成本的三分之二。二是农资价格上涨。2021年温州茶园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费用为300-500元/亩。受劳动力成本、农业投入品、加工设备价格上升的综合影响,茶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六大建议措施

  为推动温州茶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分县区、分年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温州市茶叶生产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重点开展“六大工程”建设,完善茶叶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茶叶现代营销体系,促使温州市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茶园生态化、产出高效化、全程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综合发挥好茶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开展现代化生态茶园工程建设。一是建设一批高效生态标准茶园。充分利用撂荒茶园、新开垦耕地,集中连片发展生态化标准茶园。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建成一批高效生态标准茶园。二是分类提升改造一批老茶园。对立地条件好的低产茶园,通过改树、改土、改园、改管理方式的“四改”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茶园亩效益;对劣种茶园进行改种换植,注意引进早生、中生、晚生品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三是积极开展温州茶叶标准制修订工作。四是推进数字茶园建设。建立茶园地理信息系统、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化推广、检测、评价、信息服务体系。

  (二)开展产品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工程。一是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做到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良种搭配。二是优化茶叶品类结构,实现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发展。三是加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浙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进茶树新品种,尤其是中晚生茶树良种,丰富温州茶区茶树良种资源。

  (三)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做强工程。一是着力培育温州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探索推行“市级区域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商标)”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品牌矩阵)建设,采用“加盟使用”和“资格认证”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二是畅通销售渠道,抱团拓展市场。整合现有市场资源,打造1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茶叶产地交易集散中心。支持企业赴外地展示展销、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三是鼓励茶叶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基地、外引资金、外拓市场,利用省外茶叶资源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作用。

  (四)开展领军茶企培育工程。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企业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技术服务、机制创新、人才待遇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二是鼓励龙头企业与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茶叶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县建立生产基地,跨县收购茶青和茶干,扩大辐射面和带动力。三是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优势互补,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传媒,组建股份制企业,打造温州茶业航母。四是开展茶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方面茶叶精深加工,扩大夏秋茶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五)开展茶文化旅游开发工程。一是加大茶文化的弘扬与利用。依托市县茶文化研究会、有关研究院所和学者,扎实开展茶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大力弘扬茶文化。二是推进茶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温州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而茶元素几乎可以与任何文化相融合,如山水文化、传统文化、移民文化——随之带来的饮茶风俗、温商文化、红色文化等。三是推进茶产业与旅游的结合。结合《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2015-2030)》和温州当地茶资源,做好茶旅融合文章。

  (六)开展茶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一是实施温州市茶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将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二是引进、培养茶叶产业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茶叶专家担任温州市茶产业发展的顾问和专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鼓励企业引进有能力、高素质人才。三是强化新型销售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温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