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聚焦 A06 2022-02-261 2022年02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聚焦

文章导航

2022年,我们变革重塑启新程

  定海:探索“零碳”新实践 探寻共富新样板

  自2020年以来,舟山定海区借助专业力量接轨联合国人居署,制定了“净零碳”乡村十项导则,确立“1个机制+9大路径”的“净零碳”乡村建设路线图,打造了新建、马岙村等以“零碳”撬动生态共富的示范村庄,走出了一条绿色实践富乡村的海岛新路径。2022年,定海区将对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港城标杆的新目标,扬长板补短板,力争将“净零碳”乡村的更多美好愿景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努力打造海岛农村的共富新样板。

  一是找准路径,以“净零碳”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更强动力。遵循“净零碳”导则路径,分析制定定海“能源-水-食物”的闭环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动海岛低碳农业发展,全力推动生态农场建设。以全市首家数字化万头牧场(华晟牧场)典型示范,建设低碳领域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结合“肥药两制”试点县创建,在创新绿色技术、生物用药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完成以“碳盘查”为核心的农业“碳管家”数字化场景,推动“双碳”政策在农业领域落地。积极推动新青农、怡然等5家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低碳农场建设,探索产业循环、林下经济、智能物联等新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激活生态资产价值。

  二是统筹融合,以“净零碳”为美丽经济发展激发更强活力。立足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在减碳的同时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探索在“净零碳”背景下产业的再融合。以“净零碳”为主题,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重点打造怡然、和盛等一批集种植、采摘、科普体验、休闲游乐、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果蔬基地,并就农场生产产品开展碳标签试点,延伸低碳教育产业链,实现特色休闲旅游与传统种植业的高效融合。利用财政竞争性立项机制,全面渗透“净零碳”理念,优先提升改造“欢喜烟墩”“双桥人家”“黄沙秘境”等乡村休闲平台,打造更多元、辐射群体更广泛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和休闲运动产业,实现乡村旅游低碳化。

  三是精准聚焦,以“净零碳”为美丽乡村发展厚积更多潜力。聚焦低碳视角下乡村空间环境的整体提升更新,将“净零碳”持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以未来乡村试点村建设为典型示范,以具体项目为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基础优势和个性优势,在乡村固废资源化、产业循环、水循环、新能源垃圾处理等领域重点实施15个项目,完成旅游驿站、生态停车场、乡村美术馆、农贸市场等一批“零碳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建筑光伏在乡村合理利用,全面降低乡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打造具有特色的低碳场景,走出一条以“净零碳”为引领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玉环:重塑安全生产体系 营造平安海上环境

  玉环市高度重视渔业安全工作,构建“技防、物防、人防”为核心的渔业安全生产体系,有效遏制了渔业重大事故发生,保障了海上渔船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已连续两年保持渔业安全生产“零事故”,再次荣膺“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2022年,玉环将以“春雷”行动为抓手,深度挖掘“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利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践行新安全发展理念,重塑“技、物、人”安全生产体系,探索渔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营造平安稳定海上环境。

  一是以“技”促“智”,升级数字渔业管控平台。依托渔船近岸动态监管视频系统、渔船精密智控船上动态监控、沿海渔港无人机巡查,构建三维立体监控模式,实现渔船作业场景实时可见,全方位掌握渔船船员动态。依托小型船舶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每艘纳规船舶上小型渔船船端太阳能便携式AIS终端设备,实时获取船舶的位置信息,打造“一中心九站”新型纳规渔船管理模式,对纳归小型船舶动向实现实时有效监控,对全市非审批存量船舶做到家底清、情况明、管得住、制度全。

  二是以“物”强“基”,提档渔业安全生产硬件。针对玉环渔港抵御超强台风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继续筹划玉环市坎门中心渔港避风锚地建设项目,拟在坎门南排山与外黄门山之间修建防波堤,在强台风乃至超强台风来袭时,可满足1600艘渔船同时锚泊避风,从根本上解决浙南地区渔船避风难问题。在省定渔船通讯设备配置补助的基础上,适当调高补助标准,扩大配备范围,确保24米以下渔船卫星电话全覆盖,并组织设备使用培训,进一步推进海陆互联,确保救援求助、指令下达等沟通顺畅。

  三是以“人”管“治”,强化渔业安全执法监管。针对渔船寒潮、台风、伏休返港结束复工节点,采取“1+2+1”编组检查方式,即“1名中层执法干部+2名执法队员+1名船检人员”开展渔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针对隐患问题建立清单、分类整治、限期销号,以“整改不到位不放行、整改不主动严处理”的铁腕态度严治“船的不适航状态”。联合乡镇(街道)和涉海涉渔相关部门纵深推进干部“进渔区、下渔村、上渔船”行动,强化干部与渔船联络沟通,建立“乡镇+”综合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渔船安全执法检查队伍,压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

  青田:凝聚乡贤力量 建设“世界青田”

  近年来,青田县委、县政府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立足侨乡实际,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以“乡贤+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乡贤+帮扶”带动村级集体增收、“乡贤+治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累计签约乡贤回归项目52个,投资额达110亿元,促成102个海外侨团结对103个行政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县域样板。2022年,青田将紧跟省里提出的“数字赋能、变革重塑”工作要求,凝聚侨乡特色乡贤力量,全力打造高质量共同富裕的“世界青田”。

  一是重视联心联谊,打好“乡情牌”。依托世界青田人联谊总会、乡贤联谊会等联谊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内引外联,激活本地乡贤,引回外出乡贤,留住外来乡贤。持续开展好“世界青田人大会”“侨博会”等特色活动,让在外乡贤充分了解青田发展实际,动员其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扎实推进乡贤文化的阵地建设,探索设立本地古贤、今贤、新贤事迹名录,建设乡贤会客厅、乡贤联络站,为乡贤回乡提供交流场所。大力推广“乡贤贷”“乡贤卡”等做法,积极探索出台激励乡贤回乡创业、安居、融资、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妥然解决回归乡贤及其直系亲属的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需求,切实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乡贤提供便利。

  二是突出以贤招商,打好“回归牌”。进一步完善“浙统云”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乡贤应用场景。分类分层做好乡贤信息采集和数据梳理,构建“线上+线下”乡贤人士数据库和人才资源分布图,建立乡贤人才大数据分级分类清单管理制度,做到底数清晰、数据详实、实时更新。扎实开展“乡贤回归”“千名乡贤助百村”等工程,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等领域,梳理设立乡贤回归兴业精品项目库,为乡贤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对乡贤回归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开辟绿色通道,积极落实“店小二”服务模式,努力掀起回归兴业大热潮。

  三是发挥乡贤作用,打好“治理牌”。探索乡镇(街道)、村主导的“乡贤+人代会”“乡贤+村两委”的基层民主协商渠道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事关乡村振兴的大事要事上,充分发挥乡贤在知识、技术、文化、人脉、视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探索乡贤担任“名誉村官”“挂职村官”,引导乡贤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在调解基层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难题等问题上,发挥乡贤“老娘舅”作用,推广“乡贤+人民调解”模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风文明上,引导乡贤带头参与乡村公益行动、乡风文明宣传、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生态保护等活动,成为乡风文明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

  长兴小浦镇:五村合建联合社 共建区域共富区

  长兴小浦镇聚焦强村富民,大胆改革创新,有效推动了镇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特别是2019年,小浦镇以八都岕古银杏长廊景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村级片区组团发展新模式,岕内五村成立全国首家经济联合总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培育打造岕内多途径共建共享新优势。截至目前,八都岕片区累计实施各类农文旅项目12个,吸引投资超2.8亿元,带动就业近6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770万元,实现了小山岕变大花园、银杏树变“杏福树”、薄弱村变富裕村的美丽蝶变。2022年,八都岕五村将围绕构建村域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新目标,具体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立足飞地抱团,向项目要效益。坚持“组织+制度”,突出党建引领带头干,鼓励多村抱团、飞地发展,让致富路子多起来。在前期开发的“银杏谷漂流”“观光小火车”等联合抱团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基础上,继续发挥八都岕经济联合总社作为项目投资主体的引领作用,以发展中高端旅游经济为主,助推共同富裕。年内计划投资3500万元,打造飞地联建厂房项目,进一步夯实五村增收基础。

  二是加速改革活权,向资源要效益。坚持“资源+合作”,立足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试点工作,盘活现有资源,强化资本合作,让闲置资产活起来。继续开展农村“三权”改革,推进宅基地盘活利用,支持农户以出租、合作开发等方式,利用自有宅基地和农房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年内计划通过收购及流转古宅、闲置农房等10幢以上,新实施特色民宿或主题文创馆等项目5个以上,预计新增收益超150万元。

  三是激活乡愁传承,向文化要效益。坚持“乡愁+旅游”,深入实施岕里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现资源整合、串珠成链,以“文化热”带动“经济热”,让传统文化热起来。围绕岕内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文化特色、古典诗词文化底蕴、特色传统美食等,将传统单一的观光游升级为体验农耕文化、乡村生活深度游。年内完成岕里婚庆民俗博物馆、方岩古戏台等建设,预计带来旅游净收入100万元以上。

  四是探索智慧赋能,向管理要效益。坚持“数字+自治”,整合现有数字化治理手段,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岕里村民公约、诚信档案、户主大会等做法持续深化,进一步实现乡村治理组织与机制创新,让基层治理活起来。重点围绕智慧乡村数字化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将雪亮工程、智慧监控、互联互通、垃圾智能分类等科技手段运用于社会治理实践,建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和各个村居的“1+3+N”综合治理机制,全力实现数字治理“片区联动、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