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一览
2022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关键之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将继续锚定三大目标定位,把握六项工作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 稳产保供
坚决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1510.1万亩、总产量123亿斤,油菜181万亩、总产量5.3亿斤,大豆113.9万亩、总产量4.25亿斤是今年的底线任务。要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层层细化分解粮油生产目标任务到乡到村到户。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包片指导督促粮食生产工作制度,指导农民扩种双季稻,多种油菜、大豆,鼓励粮食生产功能区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实施重大农业植物病虫疫情阻截防控行动和“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确保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围绕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抓紧探索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开展省共保体适应性调整,全省域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稳步扩大玉米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加快推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授信全覆盖。
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强化生产监测预警,切实落实42.6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面积稳定在980万亩以上。建立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指标的调控机制,能繁母猪保有量达到65万头以上。加快优化布局建设优质家禽、湖羊等浙系畜禽集聚区、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增加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库容100万立方米。
加强农田建设和保护。今年新建(补建)高标准农田97.2万亩,改造提升40万亩,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地力等级。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问题,各地要按照依法依规、合情合理、有序有力的原则,制定专门方案,因地制宜,坚持清理腾退和调整补划“两条腿”走路,按照既定的时间和节奏稳妥推进。
二 农业“双强”
推进种业振兴。制定实施浙江省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立省级种质资源库,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优质稻、油菜、油茶、种猪、水禽、南美白对虾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发挥“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农机装备创新推广联盟作用,建立完善农业“首推广”制度,动态推介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组织召开种植业农技峰会,开展省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农业产业技术团队项目、“三农九方”项目等300项以上。
创建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把宜机化改造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突出高标准农田、丘陵山地、设施大棚等宜机化改造。实施“六合一”(农机服务中心+农机作业券试点+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基础设施(农田、山地)宜机化改造+农机具补贴+农机共享平台)全链条宜机化改造提升,建设农机服务中心60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00个。支持将烘干机配套设施、果菜茶初加工成套设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
推进重点突破试点项目。布局5-7个“一县一策”重点突破试点项目。落实领导联系年度重点突破试点项目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
三 未来乡村
突出差异化打造。围绕形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的建设内容,扎实做好未来乡村创建标准、评价办法、验收考核等系列工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聚焦壮大主导产业、塑造主体风貌、培育主题文化,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多跨应用场景落地,探索“一统三化九场景”路径,建成200个未来乡村。
突出片区化联动。持续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系列创建,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共富模式,新创建22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引导地缘相近、人员相亲的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
突出宜居化底色。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村庄微改造,推进迎亚运“两路两侧”清洁村庄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基本全覆盖。
突出农文化底蕴。充分保护利用湖州桑基鱼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组织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接续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化跟着24节气游乡村等活动。
四 强村富民
全省域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全面实施十万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探索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和实现机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农业标准地改革。把农业标准地改革作为三农重大突破性抓手之一,全面推进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按农业标准地项目用地面积的一定比例安排配套建设用地,探索“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标准地+建设用地”的新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用地的效益和水平。
新时期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把这项改革作为促进小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各级农办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敢于统筹、善于协调,引领“三位一体”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新型帮共体。26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发挥帮共体集成优势、多跨优势、开放优势,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26个团组年度个性化帮扶清单,推进社企协同、县村户并进、山海原联动、资技才合力的新型帮共体高效运行。
五 数字三农
迭代升级“浙江乡村大脑2.0”。全面强化数据采集、更新、归集、共享工作,开发一批三农适用的算法模型,完善制度规则、逐步形成三农知识图谱。加大产业大脑农业分区建设力度,迭代升级畜牧业产业大脑,建设种植业(茶叶)、渔业等产业大脑。加快推进“浙江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场景、地方应用全省贯通,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全领域、全主体、全周期数字化改革。
实战实效推进浙农系列场景建设。以实用性、适用性为原则,进一步迭代优化“14+2”浙农系列应用。在推进场景建设中,专班要发挥好整体设计和牵头协调作用,各市县和相关处室,要围绕“三张清单”,积极作为,确确实实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
全面推进浙农码推广应用。完善应用场景赋码规则,拓展在产品追溯、畜牧养殖、渔业渔政、精准帮扶、乡村治理等行业应用,推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对各地浙农码赋码用码情况,实行动态调度通报。
统筹推进三农新基建。以建设全国数字乡村引领区为载体,深入实施16个县三农新型基础设施试点县项目,培育50家生产效率高、价值链条长、竞争优势强的数字农业工厂,加快乡村宽带、5G基站、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进度。
六 “两进两回”
积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省里将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强化“1+4”专项(项目库+高标准农田、农业“双强”重点突破、“千万工程”、生猪保供),争取上半年开工率达到75%。强化项目化思维,认真谋划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把财政支农的盘子做大,确保资金用到实处、用出效益。市县要认真编制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专项建设规划。在项目储备库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完善资金跟着项目走制度机制。
积极争创全国乡村人才振兴先行省。把农创客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基础数据库,新培育农创客2万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7万人次以上,建成10个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统筹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家庭农场提质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家,新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家。
积极打造“两进两回”平台。围绕进得来、留得下、富得起、带得动,谋划布局产业平台项目,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集群等创建。坚决杜绝重申报、轻创建现象。
七 绿色发展
持之以恒抓好农业绿色生产。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抓细抓实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示范点和农药定额制示范方(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打好禁渔持久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探索对绿色低碳农业给予专项补贴,启动首批250家低碳生态农场创建。
积极挖掘农业绿色价值。探索农业绿色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百链千亿计划,新培育10条单条产值超10亿元的重点农业全产业链,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条农业全产业链,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打造“浙江好稻米”等品牌,新增“品字标浙江农产”2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绿色食品400个。
八 “四治”融合
深化万村善治示范工程。围绕从“事”向“制”“治”“智”转变,总结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运用“小清单”推动“大治理”,全面完成五年认定1万个省级善治(示范)村的目标。
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加强大要案查处力度,在服务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上取得新突破。选好用好农村工作指导员,配齐配强基层农经、动植物疫病防控队伍。广泛开展特色普法活动,培育乡村法治文化。
纵深推进清廉村居建设。以农村集体“三资”数字系统(浙农经管)为重要载体,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
加强乡村振兴领域信访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动化解信访积案和重大信访矛盾风险,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实际困难。
九 本质安全
打好涉渔安全生产主动战。切实按照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春雷”行动部署要求,做到思想认识再提高、行动重点再聚焦、违法处置再强化、问责追责再落实、宣传发动再深入,通过“春雷”行动切实打掉风险隐患、打掉错误认识。实施海上“千船引领、万船整治”工程,加快渔船安全精密智控系统(浙渔安)迭代升级,全面提升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系统治理水平。
压实农业安全生产责任链。统筹推进省域变型拖拉机禁行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加快牛羊定点屠宰企业建设,深入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
严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网。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指导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抓好家庭农场、农家乐(渔家乐)、民宿、屠宰企业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疫情防控。特别是严格落实远洋渔船输入疫情风险防控机制,压紧压实船东船长主体责任,进一步织密海上疫情防控网。
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