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油安全须补强“软肋”
刘慧在《经济日报》上撰文说,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获得“十八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尽管如此,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具有饲料和油料双重用途的大豆长期产不足需,成为我国保障粮油安全的一大“软肋”。
进口是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从我国粮食进口结构看,2021年大豆进口量虽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比重大幅增加,为保障国内粮食稳定供应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产业链遭受严重冲击,再加上我国大豆、玉米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一旦国际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粮食进口就会受波及。
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稳步提高大豆、油料自给率,增强粮油安全的底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不过,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玉米与大豆存在一定程度的争地现象,扩大豆、扩油料,要尽量避免与口粮、玉米争地。国家应通过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发展社会化服务、强化考核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间作套种的潜力。
我国油料作物丰富多元,除了大豆外,还包括油菜、葵花子、花生、亚麻籽、油茶籽、核桃、油用牡丹等。可充分利用冬闲田、盐碱地、沙荒地和宜林地等,扩大油料作物多元化种植,提高油料自给率。
要确保粮油安全,提高种粮种豆种油料作物经济效益仍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供给力度,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让农民种粮种豆种油料不吃亏。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种粮种豆种油料能获利、多得利。
保障粮油安全,必须补强“软肋”。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全局账。要做到全国一盘棋,无论主产区还是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落实党政同责的要求,保面积、保产量,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最大限度挖掘粮油增产潜力,持续提升粮油供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