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五大效益,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娄火明
□娄火明
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乡村地区“扩中”“提低”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产业、主抓手。杭州要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乡村振兴样板,既要通过科技和市场“无中生有”创造优势特色,也要通过政府和经营主体“变有为优”集聚优势特色;既要把传统产业提升为特色产业,同时也要把特色产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综合、生产、规模、经营和质量五大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重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种业决定成败。要创新机制,培育建设国家级产研中心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省级高新育种育苗龙头企业,努力争当种业领域的“单打冠军”。持续加强与农科院、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加大种子种苗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加速品种更新换代,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大力推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鼓励在市内外建设专业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争创省级和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努力打造国内最强种子种苗繁育地。要集成政策、数字和科技手段,高度重视种子种苗抗病性攻关。强化种子种苗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地方传统产业种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保种、育种、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有效衔接。
品牌见高低。要加强培育,确保每个县市有一个以上辨识度高、带动性强的区域品牌。广泛推行母子品牌、全产业链品牌以及品牌联盟,培育地标产品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逐步实现品牌农产品、“两品一标”赋码标识管理全覆盖。
品质论英雄。要致力构建突出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做到优势特色产业全部实现有标可依,用严格的标准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内核。聚焦农产品质量,加强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探索完善“农安在线”数字功能,实现全流程全链条闭环式监管。
人才拼胜负。要强化农技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农技人员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骨干作用。重视农创客队伍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落实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的支持政策,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
注重耕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努力提高生产效益
一是发展“水稻+”高效生产模式。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集成配套,推广应用适合当地的“水稻+”高效生产模式,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
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正向激励机制,推进产业适度集聚、适度规模和高质高效,确保亩均产值超万元。支持经营主体在存量用地和抛荒地上做文章,推行“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大户+产业师傅”工作机制,提高经营主体的能级。
三是组建“产共体”。探索打破乡镇乃至县市区域壁垒,按照产业相近、地缘相邻、企业自主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经营主体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产业共同体(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抱团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种养基地,构建并完善产业强镇、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带、产业基地梯度建设机制。
注重全产业链建设,努力提高规模效益
一是注重全产业链培育。按照一个作物一链条、一个区县市一条亿级甚至十几亿级全产业链的思路,培育“产业总部”或产业链“头部”。在种子种苗育繁推、社会化服务提供、数字化设施设备研发、深加工产品研发等衍生产业上做文章,做长、做精产业链。
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引导经营主体向优势特色产区集中,让“指头”变“拳头”,积极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统筹构建分工精细、协作紧密的联动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产地仓+冷链”。选择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探索开展“田头仓储分拣冷链物流示范项目”,把农产品的仓储、包装、加工、物流等工作放在田间地头,聚焦破解农产品冷鲜“最初一公里”难题。
四是精准营销。搭建产销信息互通机制,注重构建“大平台直供、现场直销、现地采摘、微信团购、基地直播、农批兜底”的销售体系。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会同供销、商业等部门,定期组织盒马、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以及有实力的商超企业开展与产业经营主体的产销对接活动。发挥各地涉农小镇直播平台作用,增加产销粘度。采用分区采摘和分级销售模式,在有条件的大棚设立采摘贵宾区,提供完善的系列服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注重融合发展,努力提高经营效益
一是推广标准地模式。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体的思路,推广农业产业标准地建设。对有条件的按片区布局升级为“标准园”,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植入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种苗提供、技术交流、销售服务等功能,让企业就近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对零星的基地,通过规划强化整合,逐步升级为“标准地”或“准标准地”。
二是做深“农业+”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度推进产村融合、三产融合和产学融合。将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使“产业园”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
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重点开发休闲和保健系列加工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二次增值。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研发、质量检测、冷库冷藏、废水气渣处理、电商直播等设施设备共建共享。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新兴消费市场,融入新发展格局。
注重科技强农,努力提高质量效益
一是推进产业数字化。注重发挥数字平台在数据决策、资源管理、生产预警、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作用,推行“乡村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模式。不断创新优势特色产业数字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探索将数字农业装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鼓励新科技在优势特色产业上的集成应用,加强与农机装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是加大宜机化改造力度。理出需求清单、研发清单和推广清单,因产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宜机化提升方案,分产业推广先进机械装备,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特别是对种养大户遇到的各类宜机化难题,要集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等多方优势,在技术支撑、装备发展、应用示范、数字赋能、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等重点环节,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提高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培育高标准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订单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模式,开展区域性“五统一”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探索并推广农田改造、河滩改造、荒地改造、山地林果施药、生产管理、产品仓储和营销等综合服务模式。创设数字化服务应用场景,让农户一键解决社会化服务需求。
作者系杭州市农业农业村局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