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产品更绿色
我省试行农田投入有机肥最低用量指导制度
农业高质量发展,土地“健康”很重要。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关于试行农田投入有机肥最低用量指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实现“三个持续”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并实施农田投入有机肥最低用量指导制度,实现“三个持续”:
第一,施肥结构持续合理。有机肥使用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用量控制在定额标准以内,涉农县使用“浙样施”全覆盖。
第二,绿色农业持续融合。发展绿肥种植300万亩以上,其中果茶园套种100万亩以上、冬绿肥200万亩以上;推进绿色种养结合,畜禽粪污、生物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全省耕地有机质平均达到25克/千克,高等级耕地占比达到50%以上,单位耕地化肥(折纯)施用强度控制在24千克/亩以下。
从以上三个量化目标不难看出,试行农田有机肥投入最低用量指导制度,关键在于增加有机肥投入、调节土壤结构,这对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让农田“出品”更绿色健康、农业发展更高质量可持续都意义重大。
提升地力,藏粮于地
《意见》提出,各地要立足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作物类别、耕地地力状况、不同产量目标等,遵循有机质低含量区(有机质含量低于15克/千克)重点施、有机质中等含量区(介于15克/千克-30克/千克)持续施、有机质丰富区(高于30克/千克)合理施的原则,分区分作物建立农田投入有机肥最低用量指导标准。
针对规模主体,《意见》指出,要在提供测土配方服务时,核定主体用肥总量,建档立卡,纳入“浙样施”数字化管理,建立“一户一业一方”精准施肥模式,涉农县规模主体“浙样施”使用全覆盖,打造“浙样施”科学施肥品牌。优先支持施用畜禽粪肥、商品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高效肥,研发推广有机肥施用机械、“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及主要粮油作物高效绿色定额制施肥技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景观化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园、带)创建,建设一批“地力肥、品质佳、品牌强、效益好”的有机肥施用示范主体。
从产业链端看,《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冬闲田、果茶桑药园(简称“四园”)种植绿肥,大力推广水稻-油菜、水稻-绿肥等稳粮肥田种植制度,加快构建不同农业生态区和种植制度的绿肥生产格局;积极推广果茶园套种绿肥、豆科类作物或自然留草,及时割草返田培肥。
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意见》提出,要坚持“六化”引领,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美丽牧场建设,加强粪肥还田对耕地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优化粪肥堆沤还田技术,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PPP模式支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培育壮大第三方治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
如何促进有机肥的科技支撑和推广应用,加强有机肥的源头创新也是《意见》的着力点之一。《意见》指出,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推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粪肥还田、有机肥生产和施用机械及配套技术、有机肥污染物控制降解技术、绿肥种植还田、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究,建立有机肥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粪肥、商品有机肥、绿肥、作物秸秆等利用技术规范。鼓励开发和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有机肥新产品、新剂型;充分挖掘有机肥源,支持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菌菇渣、分类后的生活易腐垃圾等作为有机肥原料。强化有机肥施用配套机械引进研发,降低生产和施用成本,提高有机肥使用成效。持续开展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的监测评估,为有机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有机肥统一施用、绿肥统一种植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有机肥广泛应用。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