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跌跌不休”,主体如何应对?
我省部分养猪场念好“提质降本增效”六字诀
李军
□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今年以来,受全国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压栏肥猪集中出栏、进口冻猪肉增加等因素的叠加影响,生猪销售价格震荡回落,频创“新低”。同时,饲料原料上涨、生物安全防控投入加大、环保政策趋严等因素综合影响,又增加了生猪的养殖成本。双向压力作用下,一些生猪养殖主体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如何在困境中突围?近段时间以来,我省一些生猪养殖主体聚焦“提质降本增效”,主动求变,积极应对。
浙江天蓬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饲料、畜牧业生产为主导,集生物科技、畜牧研发等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提质降本增效,是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司总经理王利通告诉记者,9月10日,公司召开了“提质降本增效”活动动员部署会,目的是最大限度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技术创新、细节改善、管理提升、成本管控、流程完善等,多途径、多维度、全方位挖掘提质降本增效空间,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活动开展,力争管理费用下降10%以上,产品成本下降5%以上,工作效率提升10%以上。
浙江欣宏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丽水市第一家大规模采用发酵床养殖生猪的企业。“市场形势倒逼我们不得不通过提质降本增效来度过眼下的‘阵痛期’。”公司总经理赖建兵告诉记者,为应对生猪行情下行压力,公司使出了三个“实招”:第一招是择优精选能繁母猪,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第二招是提高管理水平,选择优秀配种技术员,提高母猪断配率,降低返情率,提升生产效率;第三招是加强防疫,降低猪群发病率,打造高健康猪群,进一步减少药物费用支出。
除了向管理要效益,一些养殖主体还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向科技要效益。
智能机器人自动巡航巡检猪舍环境、自动打疫苗;每头猪佩戴生物智能耳标,实现从出生到出栏全流程实时监控……在位于桐乡市石门镇的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石湾基地猪舍里,处处可见高科技、数字化的元素。
公司董事长沈建平表示,经生产实践和相关统计分析,通过数字化养殖模式,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可从常规养殖方式的18.5头提高到26.5头,增效达43.2%;一家年出栏3万头的猪场,用工量可从32人下降到10人,省工约70%;总用水量节省60%,其他各项主要指标均显著高于国内常规养殖的平均水平。沈建平说,公司生产的“三无”(无激素、无抗生素、无重金属)健康安全精品猪肉,市场价格比普通猪肉平均高出80%甚至100%。
主体有困难,政府来帮扶。今年以来,为切实维护生猪市场平稳运行,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保重点、保先进产能、保种猪”目标综合施策,与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稳定和扩大优势产能促进生猪稳产稳供稳价的通知》,进一步稳定政策、稳定预期、稳定优势产能。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和指导服务,每天对32个县开展活猪、猪肉价格监测,及时发布信息;每周对152个新建猪场进行调度,通过“双百服务”加强联场服务、跟踪指导,尽可能减少“猪周期”对我省生猪生产的影响,不断巩固生猪增产保供成果,做好稳产稳供稳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