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晚稻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经专家会商,预计下半年我省晚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大发生态势明显,需引起高度重视。
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稻飞虱:预计褐飞虱偏重发生,白背飞虱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其中褐飞虱发生面积1200万亩次。据8月上旬调查,全省田间稻飞虱仍以白背飞虱为主,百丛虫量普遍在100头以下,褐飞虱比例普遍在10%以下,低于去年和常年同期的47.8%和20%。海盐、永康等田间已出现短翅型成虫。
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00万亩次。据全省智能测报灯统计,7月底8月初,全省出现1个明显的蛾峰。百丛虫量普遍在100条以下,卵量普遍在5万粒以下。但地区间、田块间差异大,鄞州、安吉、平湖、龙泉等地百丛虫量分别为169条、205条、203条、180条,个别漏治的田块达600条。杭州百丛虫量41.5条,接近去年同期(41.8条);建德百丛虫量61条,高于去年同期的44条。
二化螟: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00万亩次。据各地8月上旬调查,二代二化螟发生地区间、田块间差异大。在单双混栽区及早插单季稻田块为害严重,平均亩残虫量为821条,略低于去年同期(905条),高于常年同期(499条)。临海、永康、平湖等亩残虫量分别为1260条、2600条和5315条。临海、余姚丛枯鞘率分别为4%和10%,去年同期为5.4%和9%。
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当前单季晚稻病情发生平稳,全省平均丛病率和株病率分别为7.16%和3.01%,接近去年同期的7.36%和2.99%,高于前年同期的4.12%和2.72%。后期田间病情将会快速上升。
稻曲病:预计中等发生,在籼粳杂交品种上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如晚稻孕穗后期至齐穗期遇发病适宜天气,在籼粳杂交品种上有偏重发生的可能。
稻瘟病:穗瘟在感病品种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30万亩。
白叶枯病:当前在台州、温州、衢州、金华等地单季晚稻上已零星见病,台风过后更有利于其流行蔓延,预计沿海及浙中、浙西南前期淹水较重地区及老病区会大流行。穗期如遇发病适宜天气条件,穗颈瘟在感病品种上流行风险大。
当前,我省晚稻总体长势较好,单季晚稻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连作晚稻处于苗期。各地单季晚稻栽插时间拉长,导致生育期不整齐,田间桥梁田多,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迁移辗转为害。我省晚稻主要种植品种以优质高产为主,主栽品种抗病性不强,白叶枯病在台风暴雨后大流行风险高,籼粳杂交系列品种易发稻曲病,常规粳稻后期穗颈瘟流行风险高。加上部分农户氮肥施用偏多,使水稻田间生长量大、田间郁蔽度高,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生长增殖及病害的发生流行。
防治措施
鉴于今年我省晚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褐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等偏重发生的态势明显,对晚稻后期生长威胁大。对此,各地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发布短期预报,指导农户做好防治。
褐飞虱防控要坚持“治前控后”策略,田间虫量高于1000头/百丛的田块,应立即开展防治,同时密切关注田间发生动态;稻纵卷叶螟防控要以保护功能叶为重点,采取达标防治;稻曲病落实破口前“叶枕平”和破口期、稻瘟病落实破口期和齐穗期的预防措施;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控要以预防为主,温州、台州、宁波沿海稻区以及金华、衢州、绍兴、丽水等地的白叶枯病老病区要全面用药预防,对于已发病或出现新的发病中心的田块要进行重点防治。
防治褐飞虱可选用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吡蚜酮等;防治二化螟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阿维·甲虫肼、乙多·甲氧虫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春雷·稻瘟灵、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等;防治稻曲病可选用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丙环·嘧菌酯等;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噻唑锌、噻菌铜、噻霉酮等。 省植保检疫与农药管理总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