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美丽乡村 A08 2021-08-071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美丽乡村

柯城余东村: “三乡人”共绘“一幅画”共创美好生活

扫码上“浙农号” 看融媒体报道

  □见习记者 郑铭明 本报记者 郑亚楚

  “种一粒希望的种子,辛勤汗水灌溉,铺千平丰饶的沃野,一起描绘分外的精彩,在余东,画一个未来……”近日,记者来到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村民服务中心采访时,该村未来乡村主题曲《在余东·画一个未来》不时传入耳中。而现实中的余东,也如歌中唱的一样“分外精彩”——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享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美誉。

  余东村现有村民247户817人,依靠土地流转、光伏发电、文创产业和旅游研学等,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村支书余良耀说,余东村以前主要靠椪柑种植,后转向蔬菜种植和劳务输出,四五年前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还只有5000多元,村民收入大幅提升靠得是余东村的特色——农民画的带动。据不完整统计,近一年来,该村的农民画产值达1500万元。

  余东村的农民画产业始于2003年,刚开始画画的村民只有十几人,后经政府推动,农民画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原乡人”纷纷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来。农民画走红后,唤回了不少“归乡人”——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还吸引了许多“新乡人”在余东投资创业。如今,余东村有300多人参与到农民画产业中来,“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成为当地村民的真实写照。

  充满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不仅为余东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余东村将闲置的老宅通过“微改造”,打造成特色村居,吸引外地画家入驻。“南孔文创”的负责人郑政通就是被余东村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在余东办起了文创店铺,主营农民画文创,还有绘画和陶艺等游客体验项目。

  如今的余东村,有着占地4800平方米的中国乡村美术馆、各色画廊和工作室,“钱塘诗路、余东画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20年,余东村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

  农民画在带动研学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食宿行业,村里逐渐建起了咖啡屋、民宿、农家乐。56岁的余东村村民肖美仙,原本在家务农,看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后,办起了“妈妈饼铺”,做当地的特色小吃煎饼。“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三四百个。”说到收益,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政策好,能在家门口赚钱”。除了做煎饼,肖美仙还加入了周边的“一米食堂”“共享食堂”以及余东“十大碗”联盟,为游客提供特色菜品。

  2020年9月,柯城区启动以农民画为特色的余东未来乡村建设。余良耀说:“我们要建设罗汉山公园,还计划打造低中高不同档位的民宿,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卖画到卖版权、卖文创、卖旅游,余东走出了一条以农民画为主导、农文旅融合发展、共建共富的路子,勾勒出一幅“看得见文化、留得住乡愁、引得进产业、带得动致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如余东村未来乡村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亲亲的原乡人,土生土长创建好品牌;切切的归乡人,回乡创业共同富起来;火火的新乡人,昂首阔步奏响新节拍。”在余东,一幅具有“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的未来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专家点评:

  省共同富裕百村联盟秘书长徐建群:余东村用四五年时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这在余东村历史上肯定是一件大事。干成这件大事,一靠政府科学引导,顺应农民画产业发展之势,助推产业迈上新台阶;二靠“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等“三乡人”多元投入,为农民画产业发展注入多元化的艺术基因支持;三靠文旅融合,农民画带动研学旅游、食宿行业的兴起,形成了以农民画为主导、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余东村围绕农民画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将闲置老宅通过“微改造”打造成特色村居,吸引外地画家入驻,给原生态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未来乡村是以人为本,以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数字化互联、乡村善治等几大内涵特征的有机整体。期待余东村未来乡村主题曲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