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创业 A07 2021-08-071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创业

坚守三大原则,注重品质品牌,没上过学的农民陈福友——

把曾经的“烂社”打造成了国家级示范社

陈福友在基地。
“凡果”社员在采摘葡萄。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日前,笔者走进位于玉环市清港镇凡海村的浙江凡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凡果”)基地,只见密密麻麻的葡萄远看如一串串翡翠珠,近看似一颗颗糖果,让人垂涎欲滴,合作社负责人陈福友正与工人一起,对一筐筐青提进行装箱、过秤、装车。他说,这批青提是运往福建的,每箱约15公斤,共100余箱。

  眼下,正逢葡萄集中上市期。不久前,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公布了2020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单,“凡果”入列,这给该社今年的葡萄销售增添了很重的砝码。

  “凡果”能成为国家级示范社,有什么秘诀吗?

  挽救“烂果”创立“凡果”

  玉环是台州葡萄的重要产区,全市种植面积近9000亩,产量达1.2万吨。在凡海村,有百余名农户从事葡萄种植,但会种不会卖,如何销售成为一个难题。

  能不能搞一个组织专门销售葡萄?2008年,曾经在外经商办厂的陈福友牵头成立了玉环神果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合作社共有社员87人。

  根据合作社章程,当社员售卖葡萄有困难时,合作社出面收购。有些社员抓住这一“漏洞”,要求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那些烂了的或者品质不好的葡萄,这严重损害了合作社利益。

  “当时办合作社,以为申请个营业执照就行了,没想到困难重重,最主要是没有经验,且社员多,管理不到位。”陈福友说。人数多、文化程度低、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不服从管理……“神果”逐渐变成了“烂果”。最终,陈福友决定放弃神果合作社。

  不过,陈福友和部分合作社成员心有不甘。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帮扶下,陈福友开始缩减合作社人员,整顿管理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产品安全守则等规章制度,成功将“烂果”挽救成了“凡果”。

  2010年12月28日,浙江凡果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凡果”主要以出资和出田地两种方式入股,销售渠道主要为市场批发、网上售卖、果园采摘、农场自售。

  识字不多的农民有大智慧

  “第一,与合作社成员共坚持;第二,与其他合作社合作;第三,坚持诚信经营。”这是陈福友经营合作社的三大基本原则。“我没上过学,识字不多,电脑也是硬学学起来的,足足花了一年半时间。”陈福友说。

  虽然识字不多,但陈福友有一股韧劲。为将合作社经营得更好,每年都会去省里参加十余次会议,去各地的合作社考察学习。

  如何拓宽销路?他选择技术入股其他合作社,借助他们的销路拓市场。“我们与七个合作社有合作,西安一个,福建三个,上海一个,嘉兴一个,无锡一个。”陈福友说,“我们指派技术人员过去指导,以技术入股,共同拓展葡萄市场,将葡萄销往各地。”

  渠道有了,如何销出去?秘诀是:诚信。

  “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两字。”陈福友说,“我们合作社出售的葡萄都会严格按照3公斤标准装箱,少于2.95公斤的,一箱赔十箱;运输途中有腐烂的,直接赔一箱。”

  凭着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和对消费者的保证,合作社的葡萄越销越好。目前,浙江凡果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有基地800余亩,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由原先的单一品种发展到五大类60多个品种,年产量1400多吨,还不愁销路。

  好葡萄才会有好价钱

  “规模大,品质高,收益好,这是‘凡果’能够成为国家级示范社的重要原因。”玉环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业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董向阳说。

  扩大种植规模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葡萄的质量和产量,增加社员的收益才是重中之重。“我去宁波考察,发现那里的合作社用一种机器把葡萄枝打碎当肥料用,而我们都是采用焚烧葡萄枝的办法,不环保。我就把这个机器引进来。”陈福友说,引进机器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调节地温,进一步提高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

  该社还引进了在葡萄园里铺反光膜技术。反光膜能提高葡萄的着色度和含糖量,促进花芽分化,为第二年增产打下基础。葡萄品质好、产量高,合作社的收益自然增加。目前,“凡果”的葡萄远销福建、江苏、上海、江西、湖北等地。去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371.94万元,利润103.43万元,利润率27.81%。张怡 张琪 徐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