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七色土 A07 2021-07-311 2021年07月31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七色土

“酱香”里的安昌老街

  □ 金雪泉/文

  仲夏时节,走进绍兴市柯桥区的安昌老街,沿着曲折向前的河岸,踏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酱香味,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都是廊檐下悬挂着的一串串酱货,它们几乎占据了沿街店铺摊位、饭店酒馆的显要位置。这种撩人味蕾的酱香味,就是最经典的安昌味道。

  无论是站在桥上,还是走在长廊里,都能感受到安昌人对酱货的热爱,凡是能“酱”的东西都要酱一酱再吃,从瓜果蔬菜到河鱼禽肉,可以说一年四季,无所不“酱”。

  春秋季节,将黄瓜、脆瓜、青瓜、萝卜、辣椒等洗净晾干后腌制,清水漂淡,用面酱拌和,层层叠叠置入泥坛内,再用黄泥封口酱腌月余,即可开坛食用。尤其是酱瓜,洗去酱泥,切成薄片,色泽红亮,肉质鲜嫩,咸中带甜,清脆爽口,味道鲜美,是绍兴人吃水泡饭的最佳佐菜之一。

  酷暑夏日,会选用黄豆、面粉、辣椒等原料经过浸泡、发酵、翻晒等工艺制作成口味绝佳的黄豆酱、甜面酱、辣椒酱等。

  寒冬腊月,则是手工制作安昌酱香肠的最好时节,将肥瘦各半的猪肉切成细小块,拌上酱油后捣成肉酱,再灌入洗净的猪小肠内,用棉线将香肠分段包扎成串状相连,灌好的酱香肠挂在房前屋后,经过通风和晾干,待外表干燥、肉质紧实时便可食用或保存;酱鸭、酱鱼干、酱肉则是伴以黄酒、酱油、食盐、花椒等佐料腌制而成。

  来到安昌方知,与安昌“酱货”一样久负盛名的还有“仁昌酱油”。在安昌老街最东端的街河南岸,古色古香的白墙上写着“仁昌酱园”四个大字,指引着游客前往探寻“酱”迹。据说,仁昌酱园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至今已有近130年历史。当时,置有近百只酱缸,专业生产红酱、酱油、酱菜、乳腐、酱瓜等产品,曾有“官酱乳坊”之称。如今,这个酱园仍坚持着纯手工酿造,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晒制酱品的老工艺。

  跨进酱园的大门,这里前店后场,分隔有序。前面是绍兴酱文化展示大厅和仁昌酱品超市,后面则是传统制酱露天晒场,2000多只“七石缸”露天整齐排列,神秘感弥漫了整个晒场。

  在酱园露天晒场,绍兴人俗称的“七石缸”贮存着酱料,缸身上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仁昌记”字样,每只酱缸朝天摆放,缸口上盖着用铁皮制成的大斗笠。有晒酱的工人正逐个进行检验,他说酿造酱油的主料是黄豆、小麦和盐水,清明前后开始蒸料、发酵、摊晒,到伏天要晒酱熟化,在金秋才能压榨成油。到三伏天,每只酱缸会被掀开大斗笠,缸里的酱料须每天在太阳下暴晒,还要人工不断地翻缸、捣缸,以保证酱料的晒制均匀,到秋天开始压榨,就能酿出传统的酱香风味。

  经过师傅180多天的手工晒酱,酿造出的酱窝油、太油、顶油、上油、市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液态醇厚,随后被销往全国各地,也为安昌人生活带来了酱香的味道。

  有人说安昌腊肠的酱香口味与众不同,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用了地道甘醇的本地酱油。而笔者认为,许是绍兴传统技艺酿制的酱油,带着时间晒出的醇厚酱香已融入了腊肠的缘故,让人品尝出了浓浓老绍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