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在大地上,技术授给农民用
这场开在田间的学术会真接地气
陆艳婷 葛勇进
![]() |
与会代表在观摩“浙粳优1578”的长势。 |
□通讯员 陆艳婷
本报记者 葛勇进
11月5日,省原子能农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农村实用技术对接活动在诸暨市枫桥镇举行。今年的学术会议一改过去在宾馆酒店会议室举行的惯例,开创性地组织学会理事、会员走进田间地头,现场观摩水稻良种展示、高产栽培示范,了解会员单位在水稻育种、高产栽培、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组织会员给当地农民培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赠送科技书籍和良种,让会员直接感知农民的需求,感受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
眼下,正是双季晚稻即将成熟的时节,金色的田野上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当天,来自浙江大学核农所、省农科院作核所等单位的90多位省原子能农学会的会员,来到诸暨市姚江镇草湖江口村的水稻示范基地。这里是省农科院作核所和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共同创建的晚稻新品种“浙粳优1578”百亩示范方。看到这么多人来参观,种粮大户王根善兴奋地说:“‘浙粳优1578’今年田间表现非常好,长势繁茂,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着粒密,抗病性也不错,再过10来天就可以收割了,预计平均亩产超过850公斤。”“浙粳优1578”田间出色表现同样受到参观者的啧啧称赞。
“浙粳优1578”是省农科院作核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籼粳杂交水稻,2017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省农科院作核所研究员朱国富介绍,“浙粳优1578”的优点非常突出,不仅分蘖力强、抗倒伏性好,而且结实率高、高产优势明显。2017年在诸暨市山下湖镇枫江村种植,平均亩产856.6公斤,通过超级稻产量验收;2019年在天台种植,120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869.6公斤,最高田块单产902.5公斤。近年来受到农民的一致肯定,推广种植规模逐年扩大。除我省外,目前,“浙粳优1578”已推广到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大规模种植。
作为籼粳杂交晚稻品种,“浙粳优1578”不仅产量表现喜人,而且米质也好,2017年获“浙江好味稻”十大品种,2018年获杭州市十大好味稻金奖,在“2019-2020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上又荣获推荐品种,为2019-2020年浙江省主导品种。
当日下午,会员们来到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在参观了村农耕文化展览后,和村民们济济一堂,开起学术交流会。与会人员一边了解农民在生产上碰到的困难和需求,一边介绍水稻研究最新动态、原子能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核农学的最新发展。在对接会上,省农科院作核所研究员叶胜海给农民培训了水稻高产攻关栽培和优质米生产技术。他告诉种粮大户,好品种需要配套合适的种植技术,才能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良种良法相配,水稻增产潜力可达30%-40%甚至更高。省原子能农学会则向部分种植大户赠送了省农科院最新选育的水稻、大豆、马铃薯、花生等作物的优良品种。
如何让科研与生产紧密相联,让成果更贴近实际,走近农民?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胡国军在学术年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把学术会开到田间地头,开进农民中间,是把实验成果用到了农村,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效益装进农民口袋里,真正做到了接“地气”。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会,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到达农民手中的距离,将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