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科技 A04 2020-09-121 2020年09月1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科技

专家团队技术服务到塘头

省原子能农学会“田间课堂”推广稻虾共生技术

  8月27日,省原子能农学会组织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23位专家到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开设“田间课堂”,开展稻渔种养技术对接服务活动,帮助当地10多位种养大户提升稻渔种养水平,助力农民增收。

  稻渔混养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新型种养模式。该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一地两用、一田多收、粮渔双赢,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深受农户欢迎。南浔区推广的主要是“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在从传统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过程中,不少农户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有的没有选用适合的水稻专用品种,有的只重视小龙虾养殖而忽视稻米品质,等等,导致水稻产量低、龙虾养殖成本高,使得综合效益大打折扣。去年,该区不少种养户因小龙虾种苗密度过大,导致商品虾个体规格小市场售价低、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未能实现生态种养的效益最大化。

  专家们来到位于双林镇的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养基地。公司副总经理曹泉方介绍,自从探索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后,公司的种养面积从开始的200亩发展到如今的1200亩,无论是稻米还是小龙虾,品质越来越好,效益也不错,亩均增收达3000多元,增收五成以上。然而,目前生产上也碰到不少技术难题,比如如何应用生态防控技术,特别是在推广稻虾轮作模式中,水稻生产如何更好地做好绿色防控,提升稻米品质,促进种养模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生模式中,要选择专用的水稻品种;同时要通过合理的调水调肥等措施,将‘小龙虾’养大养肥,让水稻和小龙虾共同实现丰产丰收。”在田头,省农科院专家朱国富研究员给种养大户们作了“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品种选择”的培训讲座,就稻虾共生或连作模式中,如何科学选择水稻品种、优化栽培等进行了技术辅导。种养大户们现场提问交流,浓厚的学习氛围弥漫田间地头。

  专家们表示,稻渔混养这类新型综合种养模式,突出“绿色、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的亩均效益,还契合当下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南浔区在2018年就出台扶持政策,每亩补助500元用于虾稻田改造(挖沟、筑埂),并提出了3年发展15万亩标准稻渔田的目标,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良好效果,助力农民增收。

  陆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