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0-08-221 2020年08月2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黄世荣:彩色蚕茧创新业

  □见习记者 郑亚楚 

  见过白色的蚕茧,可红色、绿色、黄色的蚕茧,记者近日在永康市还是第一次见到。

  天然彩色茧,因其天然色彩和良好性能颇受茧丝绸企业和农民的欢迎。作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开展彩色茧生产的县,永康今年饲养量达518张,比去年增加了5.7%,规模效益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六倍。而这份“军功章”,有黄世荣的一半。

  黄世荣是永康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37年来,他主持完成了7项金华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永康市科技项目;先后荣获省农业丰收奖2项、金华市科学技术奖3项、永康市科学技术奖9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是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获得者。他先后起草了4个金华市地方农业标准规范,使永康的蚕桑生产水平领先全省。他本人在今年获评正高级农艺师。

  从原浙农大蚕桑专业毕业后,黄世荣在海盐县蚕种场工作了2年,1985年回到家乡永康,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勇于探索进取的他,引进方格簇提升茧质,划定种植区域促进规模化……一系列努力,使得永康市的蚕桑产业由金华市倒数第二逆袭为领头羊。

  2006年,浙大动科院采用基因技术培育出了黄茧蚕。这让渴望求新求变的黄世荣眼前一亮,“我马上就联系了该院相关专家,引进彩色茧进行试养。”

  可是,蚕茧颜色不稳定,眠性快、上簇快、食桑旺盛等特性,让黄世荣颇受挫折:虽然茧价上去了,但产量低了不少。感到失望的蚕农们,又纷纷养回了白色茧。

  可黄世荣不甘心。2010年,他获知浙大培育的彩茧蚕性状逐步稳定,还开发出了红色和绿色茧,很是兴奋。“这次引进前,我先把技术琢磨透了。”他和团队隔三差五去养殖基地,悉心进行技术指导,与蚕农一起探讨实践。

  如今,经过10年的技术迭代,永康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彩色茧产业链,包括种桑、养蚕、出售蚕蛹、制作蚕丝被和工艺品等,茧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0%。去年,仅此一项为当地蚕农平均增收4万多元。

  “永康蚕桑产业今天的成就,是我们和蚕农一起努力达成的。”黄世荣说,有品种支撑,将来永康蚕桑业一定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