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茶,从明朝走来的街头风景
母冰
摆摊卖茶古已有之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唐代以前汉字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直到《茶经》作者陆羽将“荼”字减一画写成了“茶”,才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但陆羽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也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食经》则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最初可能是作为药物或食物被人使用,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吃茶叶的习惯,秦汉时期“羹饮”成为茶的主要食用方式,在西汉时期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
汉晋时期,随着饮茶的逐渐普及,茶摊也开始出现。摆摊卖茶的典故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作荼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这件事后来成了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的素材:“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通俗地说,就是东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婆婆,每天早上独自提着一壶茶,到市场上去卖,人们争着买来喝。但从早到晚,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当成怪人向官府告发,差役将其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据记载,当时江西婺源有一位方姓婆婆,经常在路边的亭子里摆摊供茶,凡是穷儒担夫,分文不取。她死后就葬在亭子旁,路人感激她的恩德,在坟茔边拾石堆冢,后人称之为“堆婆冢”。为纪念方婆婆,明朝学者许仕叔有《题浙岭堆婆石》,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乃知一饮一滴水,恩之久远不可磨。”唐代的饮茶之风流行,专用茶具开始出现。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了一批唐朝时的茶具,其中很多底部都刻有“茶碗”字样,这是我国迄今所能确定的最早的茶碗。碗作为当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式、直腹式、弧腹式等。
至宋代,饮茶之风尤盛,除茶馆外,街面上或小巷内常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即不定点的铺子),供给游人茶水,这类似于“大碗茶”。
本钱最小的营生
到了明朝,面向老百姓出售的大碗茶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
据史书记载,明朝的北京按行当特点编为一百三十二行,除去典当等100个本多利重的行当应属城市商人经营之列外,其余三十二行都被列入贫民“以微资觅微利”的行列,如网边行、针蓖行、杂粮行、砂锅行、蒸作行、豆粉行等,此外还有如卖饼、卖菜、肩挑、背负、贩易杂货等项,则更在铺行之下了。其中,卖大碗茶属于蒸作行,官方根据各行业的经营情况、按照不同的等则分别征收赋税,“蒸作行”属于下三则,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因本小利微获得免税待遇。
卖大碗茶可谓是本钱最小、最容易做的营生之一。
古代的大碗茶不是泡出来的,而是用比高末还要低一等的碎茶叶末,甚至茶渣放入锅里煮出来的。虽然本钱小,但是要卖茶得先入行得到许可,否则茶摊是摆不上的。
卖大碗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坐地摆摊,大多没有门面,摊主只是架起棚子,摆上用木板搭的桌子,设两三条板凳,当茶客累了渴了,坐下饮茶休息;还有一种就是挑着扁担卖大碗茶的散户,扁担的一头是包上棉套的大茶壶,另一头是盖着布的荆条篮子,布底下是几只老粗碗,稍微讲究点的还预备几个马扎,有人喝茶就恭恭敬敬摆下马扎,请客人坐下休息,再捧过一大碗热茶。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季节,在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的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一位30来岁的汉子摆了一个大碗茶摊,茶摊上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只粗瓷大碗外,竟还搁着笔墨纸砚。这位摊主便是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原来他喜欢搜集四方奇闻轶事,为了尽量多地搜集各地的故事,便将茶摊设在村口大路旁,在路人喝茶聊天中,蒲松龄常常捕捉到好故事。后来,蒲松龄干脆立了一个“规矩”,哪位行人只要能说出精彩的故事,茶钱分文不收,于是有很多路人大谈异事怪闻。就这样,经年累月,他听到的故事越来越多,于是就写出了《聊斋志异》。
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有过在街上卖大碗茶的经历。抗战时期,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工作,因家里人口多,靠一个人的薪水养不活全家,就在校门口摆摊卖起了大碗茶,了解内情的学生和员工都经常光顾,但一些偶尔路过此地喝茶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卖大碗茶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费孝通。
平民百姓的“口粮茶”
在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馆》里,旗人常四爷在清朝灭亡、没了铁杆庄稼后,担筐贩菜给茶馆老板王利发送去,感慨地说:“像我这样的人算是坐不起这样的茶馆喽。”对于当时的平民百姓来说,茶馆还是属于比较高级的会所,属于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或者那些有钱有闲之人休闲、交际的场所,而他们在茶馆喝的是用茶壶泡的好茶或盖碗茶。
实际上,在清末道光以前,京城真正称为茶馆的并不多,大都是茶摊,提供“大壶冲泡、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的大碗茶。
大碗茶的茶摊也是旧时京城一道特色风景。每逢夏季,用竹子、芦席架起一个白布棚子,一张长条桌子,几个粗瓷大碗,漏着风,依傍着城门楼子。茶叶虽然不好,但因为物美价廉,又能让人落脚歇息,因此成了平民百姓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炎炎夏日,一大碗茶水咕嘟嘟地下肚,暑热全消;寒冬腊月,大茶壶的水又热又浓,喝上两碗浓茶,靠着炉子烤烤火,惬意无比。以至于旧时的很多茶摊都有这样一景儿: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聚齐,一边喝着大碗茶闲聊斗嘴,一边等着上工,茶摊给他们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场所。正如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唱的“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对于旧时的贫民,大碗茶是他们佐餐的“热汤”,忙于生计的人们为了省钱经常怀揣干粮,就着又热又浓的大碗茶喝下去,提神醒脑又能暖胃驱寒,所以人们叫它“口粮茶”。
(摘自《北京日报》 母冰/文 2020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