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早稻熟,“浙”些品种领风骚
郑亚楚 王夏君 吴华
眼下,正是江南早稻成熟时节,全省各地由南至北陆续开镰收割。早稻作为我省储备粮的主要品种,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对早稻新优品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连日来,我省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科研院校、种业企业等单位纷纷举行早稻新品种现场考察会,“浙1702”“中组53”等一批刚通过审定的早稻新品种经受住梅汛期异常天气的考验,丰收在望,其出色的田间表现受到参观者的好评。
浙1702:
适宜深加工的早稻新品种
7月9日上午,天空下着小雨,在绍兴市上虞区科农粮食合作社水稻基地,沉甸甸的稻穗挤满了稻田,翠绿的稻叶还挂着雨珠,蒙蒙细雨中透露出一派丰收景象。在这个示范现场种植的是早籼稻新品种“浙1702”。该品种由省农科院作核所和绍兴市舜达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今年5月刚通过审定。
在观摩现场,一位已试种过两年的种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种植过程中,他们发现“浙1702”熟期较早,恶苗病发病率较低,植株较矮,抗倒伏能力较好,对种植连作水稻的农户来说,十分适合。他觉得“浙1702”很有推广前景,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观摩会上,省农科院作核所副研究员俞法明介绍了新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据介绍,“浙1702”的全生育期110.0天,比对照“中早39”短2.5天,适合米粉加工、味精加工、酿酒等发酵工业和饲料加工等用途。
考察结束后,温州市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对“浙1702”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说,温州市早稻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目前主要种植品种仍为10年前的老品种,普遍抗性较差,恶苗病发生较重,农民希望能种熟期早、抗性强的新品种,来替代目前的老品种。从观摩现场看,“浙1702”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新品种。绍兴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对此也表示期待:“绍兴的光温资源特点是种两季水稻不足,种一季有余,种粮大户也期待有早熟的早稻品种。”
中组53:
丰产优势明显推广前景可期
7月10日,早稻新品种“中组53”现场观摩交流会在龙游举行。来自全省种子管理系统的相关负责人、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种子企业、种粮大户代表等100余人参观了龙游县塔石镇平坦村种植的“中组53”高产示范方,详细了解该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逆性等特征特性。
现场会上,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士军表示,从各项性状指标来看,“中组53”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株高适中,长势繁茂,丰产性好,谷色黄亮,后期转色好,和目前我省早稻主导品种相比,“中组53”在穗粒结构、结实粒、千粒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非常适宜在我省作早稻种植,推广前景值得期待,完全有可能成为我省早稻品种家族中的一匹“黑马”。
据了解,“中组53”系中熟常规早籼稻品种,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产量高,在2017年—2018年两年省区试中平均亩产582.5公斤,比对照“中早39”增产4.8%;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9公斤,比对照“中早39”增产7.7%。
这些新品种或成明年推广重点
7月14日,由省种子管理站主办的全省早稻新品种现场考察观摩会在余姚举行。当天,来自全省各市、县(市、区)种子管理站、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实地观摩了余姚牟山镇青港村省早籼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种植的一批早稻新品种的田间表现。
现场会上,除了展示“中组39”“甬籼15”“中嘉早17”“中组143”“舜达135”等一批老品种外,还展示了“中组53”“浙1613”“中组18”“中组100”“浙1702”“甬籼634”“中组143”“舜达135”等8个近两年新审定的早稻品种。据了解,这8个早籼稻新品种,除“中组53”外,其余7个均为我省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选育而成。
“今年气温普遍偏高,水稻起发快,分蘖比往年多,生育进程快,各示范点的早稻品种成熟期普遍比往年提早一天。”余姚市种子种苗管理站副站长韩娟英告诉记者,今年示范品种田间表现最突出的是“舜达135”,在整个生育期中没有发生恶苗病,而且熟期早,其始穗期、齐穗期均比“中早39”要提前3—4天。此外,产量性状表现也不错,这是一个可看好的早稻品种。
本次观摩会考察的早稻品种涵盖了当前我省审定的早稻新品种以及审定时间较长但仍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主导品种。观摩会期间,还举办了浙江省“好品种”展示管理系统操作培训。
省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现场情况看,今年早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有不少新亮点,有关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做到了新品种、新农机、新农艺相结合,克服了孕穗期持续阴雨和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后续还将筛选一批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绿色品种,加大推广力度,满足农民需求。同时,对早稻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作进一步研究,以发挥新品种的增产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