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瘦当作美和健康的标准,从医学角度看,太胖的确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但过度追求瘦也是误区。生病尤其是生大病,胖一点的人比瘦人更能扛。
因为一旦生病即使躺床上不动,基础代谢率也会上升,身体在一个应激的环境里,会加速营养消耗,比如很多胰腺炎患者,进医院时即使身材很胖,出院后会变瘦。身体有点儿肉,有点儿脂肪储存,关键时刻能转化成一些能量。如果身体脂肪率很低,一旦生病,首先就是消耗肌肉,把蛋白消耗掉。因为没有脂肪可消耗,糖和蛋白是最先被消耗的,糖会消耗得很快,然后就开始消耗蛋白,肌肉、内脏、血清里的白蛋白都会一一被消耗。
专家指出,身上的“肉”(肌肉和脂肪)在抵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经得起疾病消耗。与瘦人相比,胖人体内存有相当重量的脂肪组织,在生重病时,尤其是禁食期间,这些“油”可分解代谢产生能量,填补生病期间所消耗的能量。而瘦人体内脂肪储存有限,经不起消耗,很快就会用光。
提高基础代谢率。肌肉组织比脂肪组织要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肌体生命活动,因此增加肌肉量可提高身体基础代谢率,有助于在疾病或治疗期间维持正常的体重和代谢。
增强心肺功能。肌肉量的增加可提升心肺系统功能,使心脏更有效地泵血,肺部更有力地进行气体交换,这对于疾病治疗期间的体能恢复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改善身姿和平衡。强壮的肌肉有助于支撑骨骼,减轻关节负担,从而改善身体姿势和平衡,预防摔倒。即便突发摔倒,胖人皮下肌肉和脂肪组织较厚,可起到缓冲作用,减少骨折乃至出现其他严重问题的概率。
提高恢复能力。较高的肌肉量和脂肪组织,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助在疾病中或手术后更快地恢复体能。
维持正常体温。脂肪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寒冷环境下,脂肪能有效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维持体温稳定。
近日,一项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与癌症死亡风险之间呈L形曲线关系,但拐点均为26-27kg/m2。当处于拐点以上时,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和5%;而在拐点以下时,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8%、5%、6%。
当然,一定的脂肪储备可为身体提供额外的保护和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越胖越好。过度的脂肪积累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因此,要胖得恰到好处。
建议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之间,老年人可适度放宽,适宜范围为22-26.9。
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肉呢?首先每天要保持健康的饮食模式,达到营养均衡,再加上一定的活动量,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2次力量训练,并适当结合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次,首选自重训练,比如深蹲、俯卧撑,也可用哑铃、弹力带等工具给动作增加一些阻力,且需戴好护膝、护踝等护具,以免受伤。
练到位,吃也要跟上,尤其是蛋白质,建议每千克体重每日摄入1.2-1.5克蛋白质,100克瘦肉(一巴掌大)约含20克蛋白质,100克鱼肉约含18克;100克鸡蛋(2个)约含13克,大家可按需选择。
最后提醒,减肥不要追求快速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非专业人员指导的自行减重,平均每周下降不超过0.5-1千克。
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