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兰花有“颜”又有“值”

农村信息报 2025年01月18日 童融梅

  国兰享有“花中君子”的美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放眼身边爱兰、养兰人,多是些中年人。那么年轻人会喜欢兰花吗?桐庐“90后”姑娘叶思琳对兰花算得上“痴迷”。

  叶思琳的父亲养兰花已将近20年,家里也摆满了兰花,而她真正接触兰花的时间并不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叶思琳宅家2个月,天天闻着兰花香,让她开始对兰花有了兴趣,并承担起了为兰花拍照的“重任”。

  从这以后,兴趣使然,一家三口种兰花,越种越多,光家里的阳台就摆了几千盆。后来,阳台放满了,他们又建了两个小的兰园,不到两个月,两个小兰园也放满了兰花。这个时候,叶思琳的妈妈提出,不如找个大点的地方。2022年,他们开始筹建兰博园。

  那时的叶思琳还在杭州工作,有了建园的想法后,她决定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和父母一起打造兰博园。如今的叶思琳,是鹤径兰博园兰文化传播基地负责人。年轻人养兰,有其独到之处。叶思琳为“鹤径”开设了抖音账号,日常更新兰花生长情况、兰园的“打卡攻略”以及兰花的种植窍门,推广普及兰文化。

  她说,兰花有一个特点,开花后才会慢慢进入最佳状态,而这个时间很短,要想拍下兰花最好看的样子,需要时刻关注它的状态。前年,叶思琳拍过一个延时,每隔5秒拍一张照片,记录一株蕙兰开花的全过程。那时她起床第一件事是检查相机,入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还是检查相机,整整5天,一颗心全系在兰花上。

  “有一种护崽的感觉。”说到养兰这件事,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涌上她的心头。“夏天,需要给兰花遮阴、驱虫,秋天给兰花施肥,让它来年开花时更有‘力气’……”现在的叶思琳,几乎从早到晚“泡”在兰园里,讲起兰花的养护头头是道。

  兰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叶思琳的乡村博物馆里,展示了从上古、春秋、战国、东晋、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和近现代等时代变迁中兰花的发展。

  2022年,鹤径兰博园筹建之初,叶思琳就提出,想把第一个大棚拿来做一个“乡村博物馆”。但她父亲觉得,传统种兰花的人没有一个会这么干,实属“浪费”。好在叶思琳的妈妈很支持女儿的想法,最终也说服了父亲。

  “既然我是土生土长桐庐人,那怎么也要为自己的家乡作一份贡献,让更多人了解桐庐的兰文化。”这是叶思琳的初衷。

  “我们的‘邻居’建德,至少有300户人家以种兰花为生,但在桐庐,虽然有兰花的历史,却没有那么多集中精力种兰花的人。”叶思琳介绍,桐庐也曾经出现过很多名品,“1983年,桐庐清源山上发现了一棵素心花,花上面只有青色跟白色,于是取名‘江南雪’。古人认为素无下品,但凡是素花,都是好花,这颗‘江南雪’,也是难得的素梅。”

  除了“江南雪”,“清源梅”和“翠丰”也都是桐庐的品种,通过这个乡村博物馆,叶思琳想让更多人了解桐庐的兰文化,让兰花成为桐庐的一张名片。

  叶思琳说,鹤径兰博园的“鹤径”之名与桐庐文化相关,“鹤径的本意是隐士走过的小路,首先,兰花本身就是长在那些隐士可能才会经过的幽静山林里;其次,桐庐一直也有隐士文化存在,很多文人墨客曾隐居在桐庐,所以我们将兰园取名为‘鹤径’。”

  鹤径兰博园位于江南镇石阜村,占地100余亩。现有春兰、蕙兰、建兰、寒兰、春剑等五大品类,约500多个品种,共计8万余盆兰花,保证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兰花盛开,一年四季都有兰香可闻。兰园的到来,不仅盘活村里闲置土地,还陆续吸纳了部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突破传统兰花种植的局限,叶思琳翻阅历史书籍,尝试多种干燥方法,研发了兰花香皂和香水,并根据需求制作成伴手礼和企业礼品。此外,她还利用蕙兰开花时分泌的兰膏入酒,将烘干的兰花泡茶,传承古人的饮食文化。

  叶思琳希望,鹤径兰博园能够充分利用江南镇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人文历史底蕴,将兰花产业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兰花种植、兰花深加工和弘扬兰文化为主的现代花卉产业新格局。

  童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