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16日,全省乡村“土特产”发展调度会暨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文成召开。会上,文成县等6个县(区)分享了高山农业发展的经验做法。现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五山联动 破解高山产业共富密码
中共文成县委 文成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文成县坚定实施“五山联动”战略,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平台,以农业投资洽谈会为重要抓手,推动高山产业化、产业高山化,带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等称号。
涵养高山资源,夯实高山产业本质基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依托“绿色本底”孕育优质农产品。一是多样化养林。结合省级山水工程推进7.8万亩重要区域改造提升,近三年完成国土绿化、森林抚育、大径材培育等16.3万亩,累计创成省级森林城镇10个、“一村万树”示范村20个。二是常态化养水。10年投入30多亿元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污治理等五大综合治理工程,四次捧回“五水共治”大禹鼎,飞云江水质连续10年居全省之首。三是精细化养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1.9万亩,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3万余亩,实施垦造耕地及旱改水4662亩。
推广高山育苗,抢占高山产业前沿赛道。坚持数字赋能,用“小种苗”链起“大产业”。一是探索果蔬育苗。落地鲁泽数字农业示范园等智慧化育种育苗项目5个,育苗存活率、壮苗率高达95%、98%,年产番茄、草莓等果蔬苗1.3亿株,力争三年内实现年生产种苗能力3亿株以上。二是探索菌种培育。成立食药用菌研究院,引进食用菌全链项目,年制作黑木耳、红托竹荪、赤松茸等菌棒600万棒,计划三年内规模扩至4000万棒。综合利用高山冬闲田资源,推广稻菌轮作等模式,如铜铃山镇8村共建共富工坊,探索稻耳轮作模式,9月稻田收割后种下黑木耳,来年3月收获后再春播。三是探索鱼苗繁育。成功争取设立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合作共建渔业种苗繁育中心,罗氏沼虾种虾养殖试验基地已试生产。构建大水面生态保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智慧循环养殖“三大场景”,开发包头鱼、田鱼、光唇鱼和蓝龙虾、罗氏沼虾、溪虾“三鱼三虾”养殖,力争三年内实现水产养殖年综合产值3亿元以上。
优化高山种养,放大高山产业传统优势。。一是品牌加持。提升杨梅、糯米山药、茶叶、中蜂、高山大米五大传统产业,培育高山黑木耳、红托竹荪、高山竹笋、高山玉米、赤松茸等五大新兴产业,打造“5+5+X”乡村“土特产”种养体系。推广“文品天成”区域公用品牌,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枚,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单3个。二是科技加速。与浙江大学共建大健康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创成国家级山药科技小院、杨梅科技小院,发布省级团体标准4项,建成全省首条具有SC认证的糯米山药鲜切速冻生产线,延长销售期至12-18个月,文成“金玉甜6号”攻关田创造“浙江农业之最”夏甜玉米最高亩产和百亩方最高亩产纪录。三是流通加码。优化冷链运输,建成农产品冷链设施47个,在建项目6个,全部建成后总库容将达21.44万立方米。其中,县冷链物流基地明年将建成,农产品冷库库容达18万立方米。提升线上流量,成立县云端电商产业园,设置生态公共直播间6个,打造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0家。拓宽海外渠道,杨梅、鲜竹笋等12种农特产品出口至意大利、加拿大等16个国家。
研创高山特品,延伸高山产业价值链条。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融入“新奇因子”,“精耕细作”特色加工产品。一是预制菜做出“文成味”。引进博海、味多多等亿元预制菜项目2个,生产糯米山药八宝粥、糯米山药如意卷等预制菜200余种。计划打造千亩健康食品产业园。二是苗木做出“创意味”。打造全省最大造型苗木基地——天湖创意苗木共富基地,总面积2700亩,林木总价值达10亿元。开创全国首例植物造型苗木技术,幼苗经培育、裁剪、造型后可升值8至10倍。三是苔藓做出“共富味”。建成苔藓培育基地10.8亩,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拥有200多万粉丝,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苔藓种植和微景观制作,年均每户增收3万-5万元。
提升高山康养,拓展高山产业融合空间。围绕“康养+”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布局场景谋划项目,推动康养旅游协同发展。一是做强森林康养。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上榜浙江省十佳康养目的地,成功创建森林氧吧省级特色小镇和6个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二是做大度假康养。落地文成首个百亿元投资综合型文旅项目——天顶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云旅中心建成投用,海洋世界主体封顶,年接待游客可达350万人次。与瑞安、奉化等山海协作单位开展疗休养合作,并与浙江大学合作,挂牌成立浙江大学教职工疗休养文成基地,成为浙大西迁办学点疗休养基地外的首个县域疗休养基地。三是做活运动康养。推出滑雪滑草、低空竞速、越野赛车等高山运动体验项目,建设常态训练基地6个,落户浙江马拉松精英赛、自行车爬坡赛等品牌赛事8个。
大力发展高山蔬菜 培育特色富民产业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临安区地处杭州西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82.64%,“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为山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临安区以蔬菜标准地改革入手,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创新联农带农模式,着力把山地蔬菜产业打造成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23年,全区山地蔬菜种植面积3.9万亩,产值突破3亿元,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充实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高山蔬菜集聚区。一是建设主产区。按照“区域化布局、集聚化发展”思路,打造以清凉峰、龙岗等为主的西北部山地蔬菜产业带和以太湖源、高虹等镇为主的东北部高山蔬菜产业带,涌现出浪广、国石、上溪、木公山等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影响面广的蔬菜专业村。每年仅夏秋淡季供应杭城等地的蔬菜量就达8.5万吨,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山蔬菜产供区。二是完善产业链。建成九都、林坑、颊口等集约化育苗平台9个,年集中供苗能力800万株,服务面积5000余亩。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配送企业7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75家,蔬菜经营贩销队伍20余支、规模种植户1000余户。三是打响知名度。推行产销环节规范使用天目山牌蔬菜商标,执行“标准、包装、监管、宣传”一体化品牌管理和推广制度。打响“梅大姐”“杭锦昌”等一批企业品牌,“天目山”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成为省市农产品名牌。
深化“双强”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配套新装备。推广GLP-832加强型钢管大棚,已发展面积20万平方米,基地设施受灾率下降70%,减少损失超千万元。出台蔬菜产业实用型农机具补助政策,鼓励规模基地购置旋耕机、育苗流水线、播种机等生产作业设备,实现山地叶菜种植全程机械化。二是推广新技术。集成应用优新品种推广、集约化育苗等六大绿色增效技术,推广“稻—菜”轮作、山地茄子剪枝复壮长季栽培等种植模式。如清凉峰镇杨溪基地创新应用“移动式肥水一体化系统”,山地茄子亩均增产1300公斤、增收4600元,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目前全区已推广肥水一体化应用面积3万余亩。三是发展新电商。实施电商“品牌、标准、集聚、融合”工程,培育发展山地蔬菜产业新零售,推动32个经绿色认证的“天目山”牌番茄、四季豆、南瓜等优质山地蔬菜走进城市中高端市场,相继与盒马鲜生、明康汇、世纪联华等销售平台展开合作。
强化模式创新,探索联农富农新机制。一是实施标准地改革。率先在主产区龙岗镇东塔、上溪等6个村实施“浙西雪乡”高效生态蔬菜示范园项目,引入区级国有公司新锦集团,采用“国有企业+村集体”建设模式和蔬菜标准地改革模式,推动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探索镇、村、企合作模式。6个行政村与龙岗镇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组建雪乡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6村各占股16.5%;新锦集团带资与雪乡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新锦集团、雪乡公司分别占注册资本的75%和25%,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等事项由新锦集团负责,园区收益按股权比例分红。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委托经营、承包经营、订单农业等模式,建立项目公司、新型主体、村集体、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产能释放期,预计园区年产优质蔬菜9000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60个,带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
激活高山避暑经济 打造身心康养目的地
磐安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磐安始终坚持“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山区避暑度假、养生养老、文旅康养新业态,持续开发高山旅游产业新亮点、新动能。2023年,磐安共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同比增长58.1%;实现旅游总收入77.1亿元,同比增长39.6%。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打造避暑度假的山区样板。磐安依托高山地区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等优势,全力推动山区避暑度假产业发展。县级层面成立农家乐协会,出台《磐安县农家乐(民宿)管理办法》《“磐安山居”认定标准》等文件,对全县农家乐实行“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培训认定、统一宣传营销、统一监督管理”。积极发展“过夜经济”,打造“浪漫花乡”“养生药乡”“休闲茶乡”三大组团式农家乐集聚区,重点在灵江源村、乌石村等海拔较高地带打造优质避暑度假村和生态农家乐。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村108个、农家乐1088家,床位超2万张,其中五星级农家乐23家、四星级农家乐143家,数量分别位居省市首位。结合全县山区景区、森林公园、休闲农业等资源,开发高山徒步、花溪嬉水、农业采摘等旅游产品,“磐安武功山”“磐安阿勒泰”等新晋网红打卡点吸引数以万计游客,乌石村、天山村等避暑山村农家乐一房难求。今年以来,全县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304万人,营业收入3.7亿元。
将中药产业植根于旅居颐养,打造养生养老的幸福家园。近年来,磐安将医疗、气候、生态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打造集健康管理、膳食调理、康复理疗于一体的“长三角知名康养旅居目的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验点名单。结合“磐五味”中药材资源,创新推出“杜仲猪腰”“元胡鸡蛋”等200多种“磐安药膳”,成为全国首个“药膳美食地标城市”。以药膳康养等需求端为导向,全力推动中药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GAP示范区建设,首创“三共享”服务机制,提供加工、仓储、检测共享服务,建成数字化“中药产业大脑”,通过“一物一码”对药材基地、种源、采收、加工、质检等环节全链条追溯,为游客提供种质优良、加工规范的道地药材。加快探索乡村旅居和康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华仙国药文化城、环白云山康养旅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禅茶养神之旅、中药养生之旅、文化养心之旅”三条中医药康养路线。磐安已逐渐成为上海、杭州、宁波等地老年游客的热门康养目的地,年均吸引100多万人次的“银发族”康养旅居。
将文化底蕴融合至休闲旅游,打造文旅康养的诗意磐安。磐安积极挖掘宋韵茶文化、婺州南孔、“赶茶场”等民俗文化和玉山古茶场、孔氏家庙等地标资源,打造浪漫花乡、休闲茶乡游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涵盖古村落探访、民俗节庆活动等内容,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深入实施“旅游+文化+农业+体育+中医药”康养模式,在高山康养基地开展儒学研学、禅修茶道、书法绘画等文化体验项目,举办婺州南孔文化周、“繁花深处、飞驰磐安”等系列活动,丰富游客的康养体验。磐安县成功获评“2023浙江文旅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市、区)”,持续打响“身心两安、自在磐安”文旅康养品牌。
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构筑高山农业共富路
天台县农业农村局
天台县属浙江丘陵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植被良好,中药材资源丰富,是浙江省中药材八大产区县之一。近年来,天台立足道地,发展特色,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构筑高山农业共富路。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量达2662吨,一产产值达5.2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全县中药材从业人员达1.6万人,相关企业6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建有省级道地药园4个,种植品种多达30多种。
主要做法:一是坚持政策引领,制定产业规划。成立县黄精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县黄精产业发展;出台《推进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在种植、加工和品牌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成立黄精产业农合联,推动天台县黄精产业组织化、品牌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链条体系。二是坚持科技驱动,实现提质增效。从“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入手,以中药科研院校为依托,以中药企业为主体,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化体系。天台参与制定了铁皮石斛、乌药、黄精、白术等药材的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和各级团体标准。通过统一标准,提倡“拟境栽培”,示范推广林下仿野生种植,让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从而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品牌强农。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针对当前养生保健方面的巨大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相关健康产品创新、研发,推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保健功能佳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天台中药材已从单一种植模式走向“纵向一体化”产业发展,以“三棵仙草”为原料,衍生出十余种精深加工产品,包含药品、保健品以及酒水饮料、特色糕点等食品。
实施成效:一是产业有规模。天台是全国最早开始人工种植铁皮石斛的县,现有省内最大的规模化、原生态铁皮石斛GAP基地3323亩,并建有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组培育苗中心。天台是全国最早且唯一实施推广乌药种植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县,建立了国家乌药种植与加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500亩。天台黄精林下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300亩增加到现在的5000亩,且不占耕地,产品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位于全省前列。二是品牌有名气。天台是铁皮石斛、乌药、黄精和白术的地道产区核心区域,天台中药产业入选我省历史经典产业,立钻牌铁皮枫斗晶是全国唯一取得“药”字号登记的铁皮石斛类产品。天台也是“中国乌药之乡”,“天台乌药”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台乌药林下种植系统已入选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天台乌药加工技艺和天台黄精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是农民有增收。天台利用浙江省“千村万元”林下经济项目,打造林下经济共富产业联合体,按照“企业+村集体+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长效稳定增收。全县“三棵仙草”种植面积1.2万亩,解决就业2800余人,全年雇工达2万多人次,带动增收超1亿元。
实施“三大工程” “跑出”山区群众共富路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景宁深入实施品质农业提升品牌赋能、主体培育、营销拓市“三大工程”,持续打响惠明茶等特色农业品牌,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深入实施品牌赋能工程,实现高山农产品惠农又惠民。一是政策支持“育”品牌。创新出台《惠明茶发展条例》《畲医药发展条例》等,涵盖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出台惠明茶产业振兴行动专项激励等政策,每年发展资金从1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二是公共培育“树”品牌。依托海拔600米以上土壤、气候优势,打造“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出台加盟标准、商标使用管理细则,规范品牌使用。目前已建成“景宁600”生态基地12.95万亩,培育农产品7大类121款,加盟主体63家,累计销售额超45亿元,溢价率超30%。三是特色打造“亮”品牌。打响“惠明茶”金字招牌,将“惠明”系列19件商标收归国有,发布惠明商标准入机制,高规格举办首届民族茶艺大赛暨“金奖惠明·千年禅茶”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活动。截至9月底,惠明茶产量4185吨、增长14.41%,产值8.02亿元、增长23.2%,入选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项目,获评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全国十大名茶”、中国“气候好产品”等称号。
深入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高山农产品增产又增效。一是以“新农人”培育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布点“强技共富学堂”,培育“新农人”2281人,创新培育“惠明茶师”1021人,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5家。二是以双招双引推动产业延链补链。以项目招引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先后对接五养堂、中林集团等行业龙头,2023年以来招引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类项目24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总投资10.2亿元的“中国畲药谷”项目实现当年落地、当年投产。三是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景宁600”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建成茶园轨道车18条、数字机采茶园4个、智能流水线3条。推进总投资11亿元的惠明禅茶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总投资3.75亿元的“年产3000吨惠明茶产业项目”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
深入实施营销拓市工程,助力高山农产品出山又出圈。一是物流直达,发展“订单农业”。与世纪联华、盒马鲜生、明康汇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明康汇·大漈合作模式在全市推广,全国首个高山蔬菜盒马村落户景宁,达成每年逾百万斤高山果蔬农业订单合作,收购价提高20%以上,带动小农户走向大市场。二是拓市直销,发展“展销经济”。建成“景宁600”综合服务中心、“景宁600”展示展销中心杭州窗口等综合集成平台,成立浙江惠明贸易有限公司,对接央企国企统购统销。与长龙航空合作推出金奖惠明茶主题航班,亮相中国国际茶博会、浙江山海共富农优产品展销会、省行政中心专场推介会等,拓展“景宁600”线下销售市场。三是电商直播,发展“数字流量”。建成惠明茶电商服务中心,开设官方旗舰店,“景宁600”农产品在“浙好淘”、天猫超市、东方甄选直播间等平台上线,并亮相央视《味道》、央视6套“乡村振兴·星光行动”直播等栏目,实现高山农产品从滞销到畅销的华丽变身。
挖掘山区资源 小溪鱼成就大产业
新昌县农业农村局
新昌县地处浙东丘陵地带,天台、四明、会稽诸山余脉绵亘境内,拥有众多的山区性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这为溪流性鱼类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新昌也成为我省溪流性鱼类养殖业的发源地。目前,全县有溪鱼养殖企业20余家,年销售商品鱼超380吨、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直接带动溪鱼相关产业300多位农民增收,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
技术突破促发展。针对鱼苗人工繁育难、养殖密度低、成鱼养殖技术薄弱等问题,构建“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精准服务体系,建立“产卵-孵化-培育-养成”全周期生产技术集成体系,2009年率先在全国突破光唇鱼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新昌也成为全省首个溪流性鱼类产业化县。同时注重高效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攻关,如浙江品晟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光唇鱼、马口鱼等溪流性鱼类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研发和示范,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溪鱼养殖基地,年产光唇鱼良种1500万尾、商品鱼5万公斤,被评为我省第一家省级光唇鱼原种场。当前,新昌有水产苗种生产经营企业14家,主供光唇鱼、马口鱼、倒刺鲃、铲颌鱼等鱼种。
政企合力扩规模。聚焦现代设施渔业建设,精准保障产业要素,招引优质主体。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溪鱼养殖企业设施、电费、贷款贴息等普惠制补助和重点项目补助,招引工商业主投入产业开发,因势利导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针对光唇鱼供不应求而养殖规模扩展有限的现状,积极向上对接,落地建设省级“双强”项目——新昌县蟠龙光唇鱼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通过农机、农技创新,开展设施化养殖,在大幅提高养殖密度、产量的同时,实现鱼类产品高品质、养殖尾水零排放,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全省渔业农机化、智能化树立典范。新昌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斑鱼繁育基地之一,年繁鱼苗超6000万尾,为全省500多家溪鱼养殖企业提供优质鱼苗,鱼苗供应量约占全省60%。
品牌打造增效益。围绕“中国溪鱼看浙江,浙江溪鱼看新昌”目标,通过行业协会申报“新昌石斑鱼”公用品牌,坚持品牌化发展道路。强化对外宣传,讲好品牌故事,相关养殖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新昌石斑鱼”已远销丽水、衢州以及安徽、江西等地。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开拓县内市场,深挖农家乐、民宿、酒店等消费市场,打造“新昌石斑鱼”特色菜品,最高日销售量达250公斤,销售额约80万元。同时,积极组织主体以专场推介、展示展销等形式亮相浙江农博会,“新昌石斑鱼”多次荣获省级农产品金奖,成功入选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