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侠
林业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发展林业产业既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特色所在,又是实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优势所在,还是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潜力所在,对于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助力山区跨越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先行优势,开展“全国林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全国现代林业经济试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试点示范,实施了两轮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支持工商资本“上山入林”投资林业产业,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0亿多元,林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尽管如此,但我省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林农增收等方面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一是支撑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束缚还较普遍,产业发展资金缺口大、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流转林地进行规模经营的比例较低。二是林业经营主体低小散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林业经济富民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挥。林业收入结构以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例较低,林业增收遭遇瓶颈;一二三产融合度低。四是林业产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五是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尚未健全。林业产业导向不鲜明,投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不完善,一产受重视程度较高,而二三产相对被忽视,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需加强改革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推进集群成链,努力打造林业“两山”转化示范区,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根据我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重点发展五大千亿主导产业:一是壮大林下经济。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计划,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二是做强木本粮油产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引导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增加木本粮油产品供给。三是优化花卉苗木产业。加强新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引导发展婚庆礼仪、家庭园艺等业态,努力实现“花农增收、花企增效、花业增长”。四是提升竹木产业。建设竹木初级加工小微园,优化提升竹木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产品,逐步建成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竹木产业发展体系。五是拓展森林康养产业。完善区域发展联动机制,培育集医疗、养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打造国际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培育多元主体,打通规模经营通道。一是大力发展林业股份经营主体。加快引导林地经营权流转,出台股份流转激励政策,支持组建林业股份合作社,采用“林农入股+保低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鼓励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国有林场等开展项目合作,建立股份合作经营机制。二是加快培育家庭林场。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完善服务,鼓励农户向家庭林场转型,实现专业经营、规范管理。三是不断壮大林业创新企业。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基金支持,加快优质创新企业转型升级,加大低小散企业的联合和兼并重组力度,引导企业向园区、优势区集聚,培育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二)发展数字贸易,打通营销市场通道。一是加强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特色林业优势产业,发展林产品电商园区、“淘宝村”、电商平台,加快发展林业会展经济,推广常山山茶油指数和临安山核桃指数等做法,拓宽销售渠道。二是提升市场流通水平。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林产品产地分拣包装、仓储运输等方面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发展直供直销、快递配送、私人订制、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构建辐射国内国外市场的营销网络。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重点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决策提供服务。三是加强品牌市场营销。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开展宣传推荐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积极推动“转内销”,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鼓励外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
(三)强化创新驱动,打通科技支撑通道。一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建设科技园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发挥省院科技合作等载体优势,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加强技术整合集成创新,加快机器换人进程。二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到林业专业合作社、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三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建立更为紧密、广泛的省市县三级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发挥首席推广专家、乡土专家、科技特派员、责任林技员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
(四)完善要素保障,打通金融市场通道。一是扩大林业融资渠道。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降低贷款门槛、延长贷款周期,扩大林业融资规模和覆盖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强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核算,健全森林质量、湿地、公益林等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推广“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等成功模式。二是拓展林业政策性保险。积极推广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成本收益保险等林业地方特色品种保险,使更多的林业企业享受到政策性保险红利,降低林业产业经营风险。三是加大财政支持。整合财政资金,谋划实施一批林业重大项目,加大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竹材初级加工小微园区、林区作业道路建设等影响林业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支持。
(五)注重法治思维,打通营商环境通道。一是营造更优质的环境。深化林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林业涉企简政放权力度,优化林业涉企、涉产政务办事流程,持续提升投资发展林业产业便利度。规范设施林业用地管理政策,探索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政策,进一步吸引工商资本“上山入林”。二是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着力发挥林业专家团队和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编制林业产业投资指南,发布林业产业发展报告,研究林业行业投资指数。大力培育森林资产评估、病虫害防治、果品采摘等专业化服务队伍,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精准对接、专业服务。三是生产更放心的产品。积极制定完善林业标准,建立健全食用林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合格证管理制度,着力构建质量追溯制度、企业诚信机制、产品认证体系“三位一体”的安全监管模式,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程可监控。
作者系省林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