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农在采摘“红美人”。

“红美人”橘园。
北京、上海、三亚、深圳……春节前的一个多月里,象山“橘林人家”农场的员工忙得够呛,每盒180元的精品象山“红美人”柑橘,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十分抢手。
“卖得不错,自家果园的加上收购来的,已卖了三四万盒。”该农场一位负责人说。
2001年,中国第一棵“红美人”柑橘树落户象山县晓塘乡。经过20余年的精心培育,象山“红美人”柑橘的种植技术日渐成熟,刚成熟上市时,连续多年卖出“天价”,成为农民的“致富果”,并被列入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
不过,持续“走红”10多年以后,象山“红美人”也面临成长的烦恼,随着各地引种越来越多,“红美人”遍地开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象山“红美人”如何才能屹立不倒?还能火红多久?下一个“美人”又会是谁?
“红美人”炙手可热
“几天前就卖完了,一个也没有了。”
春节前,在象山县涂茨镇黄沙村,笔者走进村民章国枢家的“红美人”果园时,几乎找不到一个橘子。
章国枢家种了3亩“红美人”柑橘,从去年11月16日开卖,一个多月就卖完了,入账50万元。
上过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章国枢是一位老果农,早在2004年,就承包50多亩地,开始种柑橘。“那时,一斤柑橘一元钱,最高的时候也就1.5元一斤,50亩柑橘一年收入仅20万元左右。”
2017年,章国枢看上了“红美人”柑橘,拿出3亩地嫁接试种,将其余土地转包出去。“第二年柑橘开始挂果,3亩地就卖了30万元。”
最近两年,章国枢家的“红美人”年年销售一空。“基本都是回头客,不愁卖,每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上下。”
橘子卖得好,关键在于会种。章国枢的橘园走的是高档、精品路线。“我家橘园里的果实个头大,甜度高,精品果比例达80%。”章国枢自豪地说。
在“中国柑橘之乡”象山,像章国枢这样种“红美人”并实现致富的橘农有很多。作为中国第一棵“红美人”柑橘树的原产地,象山“红美人”柑橘因为柔嫩多汁、酸甜可口、外形美观,被人们誉为“橘中爱马仕”。
据统计,自推广以来,象山“红美人”实现了“亩均超万美元”的高效益,成为橘农心目中的“黄金果”“致富果”,全县超过4000户橘农由此实现增收致富。
象山县定塘镇橘农陈忠林曾是一个经营游戏机厅的小老板,后来种起柑橘,年收入仅5万元。从2016年起,他开始试种“红美人”,果园次年产值就达50万元,利润35万元。
此后,经过逐步扩种,陈忠林的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2019年,14亩‘红美人’总产值210万元、净利润190万元。这两年因遭受冻害,产量略有下降,但每年的净利润仍能达到150万元。”
“红美人”也有成长的烦恼
然而,红遍全国的象山“红美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并不是所有的橘农都能享受火红行情带来的高收益,“红美人”的销售是冰火两重天。
前几天,问起“红美人”的销路,和章国枢同村的橘农朱恩位却毫无喜色,一连说了两个“不好”。
朱恩位当过乡镇企业厂长、建筑公司经理,6年前,他和几名合伙人承包了60亩地,“跨界”种起了“红美人”。去年,果园增产,走的是大众化的销售路线,并不太好卖。
“往年这个时候早卖完了,如今才卖了60%。现在,冷库里还有两三万斤,树上还挂着一万斤。”朱恩位说。
销量不算好,价格也降了。“去年一斤25元,今年只有20元。”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种‘红美人’,四川、福建、江西等地引种得多,虽然从整体品质来说,象山的比较好,但是‘红美人’种得多,种植技术乱,品质就下降,就没那么好卖了。”朱恩位坦言。
数据显示,象山“红美人”引种扩繁以来,县内种植面积扩大到3.9万亩,全省扩繁到10万亩,辐射全国达到50万亩。
“在抖音上,有些地方的‘红美人’每斤只卖五六元,对我们本地‘红美人’的销售影响很大。”象山当地一名经销商表示。
在朱恩位看来,“红美人”的市场形势变得有些微妙。“今年准备将一半果园转包出去,我们只种30亩。”
不少农户、经销商也感知到了市场的变化。象山县鹤浦镇小百丈村的朱根顺种了一亩地、共两个大棚的“红美人”,去年产量2000公斤,直到春节前几天才卖完。
“以前,‘红美人’还没成熟,人家就来地头看,订金也早早打过来,去年就不来了。”朱根顺的女儿说,“去年我家橘园产量预计有3000多公斤,销路有点发愁。”
一些销售商也表示,以前只有少数大胆的橘农会主动积压一点货,到春节期间卖个高价。然而,去年却是被迫“压货”的多了,销售速度明显放慢了。
“几年前,卖‘红美人’都不走商超,现在很多要走这条渠道,价格也低了不少。”象山县柑橘产业联盟定塘分联盟会长助理郭明艳说。
“红美人”娇贵难侍候
部分“红美人”之所以没以往那么好卖,象山县农业农村局果树专家徐阳分析:“其他引种产区以次充好,品质下降,加上疫情,给‘红美人’的销售带来一定影响,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他认为,“红美人”的销售出现冰火两重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去年1月冰冻灾害及夏秋季连续降雨影响,象山部分果园的“红美人”精品果比例降低了,有些橘农又舍不得降价销售,一时压在手里,没有上一年卖得快。
据介绍,象山“红美人”历年产果情况稳定,在最佳上市期,甜度13度以上、酸度0.8%以下的精品果一般超过80%,而去年部分果园的精品果率却“倒过来了”。
“这只是多种自然因素导致的偶发现象,并非品种本身有什么问题。”徐阳说。在他看来,“红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象山柑橘的主力品种,和赣南脐橙、临海蜜橘等品牌一样,会一直火红市场。
徐阳表示,这并非感性判断,而是象山“红美人”优越的品种特性决定的。“红美人”产量高、品质好、稳定性强。“不像有些柑橘,容易裂果,产量还有大小年之分,不稳定,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徐阳说。
不仅如此,“红美人”成熟期早,销售期也长。设施种植的“红美人”,一般情况下11月上旬就成熟了,可以卖到次年一二月份,作为这段时间柑橘的主打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不过,“红美人”虽然优点多、价值高,但也是出了名的“难伺候”。
徐阳说,由于“红美人”种植属于精细农业,劳动密集,技术门槛高,建议经营主体不要大规模投入种植,相反“小而精”的种植模式最为理想。象山“红美人”走的是中高端路线,品质至关重要。今后,随着“红美人”产量的不断增长,“优质果供不应求,低档劣质果滞销难卖”将成为普遍现象。今年价格的差异和波动,客观上能引导农户走精细化种植之路,重视柑橘的外观与内在品质。
橘农章国枢就深谙此道,即便是“红美人”大卖,他也不打算扩大种植面积。他表示,种植“红美人”技术要求高,一年到头需要管理,“规模太大种不好”。
“红美人”后继有“人”
“红美人”虽“火”,但是象山没有停止寻找下一个“美人”的脚步。
毕竟,一个新品种,品质和效益越好,往往引种、推广也越快,遍地开花后,效益下降是必然趋势。
“想藏也藏不住,这是市场规律。”当地一位农技专家说。
如何应对?象山其实早已未雨绸缪。该县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柑橘研究机构,主攻品种筛选、杂交育种、脱毒种苗培育等国内柑橘产业核心领域。目前,象山已建成市级柑橘种质资源库1个,收集保存国内外现有种质资源300个,育有杂交后代单株8000株。
一个县能保存这么多柑橘种质资源,国内唯一的“柑橘院士”邓秀新对此也忍不住称赞。他认为,象山柑橘育种已远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时难以被竞争者超越。
去年1月,象山一口气发布了特性各异、品质优良的“橙美人”“黄美人”“绿美人”“紫美人”等“美人”系列柑橘新产品,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不过,“美人”虽多,但象山“红美人”的“首席”地位无人能撼动。
在象山县涂茨镇龙石果园内,各色柑橘“美人”不少,加上其他柑橘品种,目前总共有100多种。果园负责人胡亚月表示,目前市场上“红美人”仍是最受认可的品种,其他正在试种的柑橘品种只是作为替补。
“和‘红美人’相同成熟期的,暂时不会再推广其他新品种。”徐阳也表示。不过,在“红美人”之外,农技部门会在“一早一迟”两个时段,推出完全不同成熟期的新品种,错时错位发展,以弥补“红美人”上市期外的缺口。
目前,一种被命名为“E46”的早熟新品柑橘已挂果观察3年了。这个新品柑橘的囊衣很薄,味道很好。“这两年的试种表现良好,今年将初步推广试试。”徐阳告诉笔者。
另一种编号为“E43号”的新品,作为迟熟品种,已推广试种两三年,面积超100亩。“这个新品柑橘在2月底至3月初成熟,甜度在15度以上,最高可达20度,皮也很好剥。刚好可以填补春节后柑橘市场的空档,和‘沃柑’‘春见’可以同场竞争。”徐阳说。
成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