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百个片区“抱团”做大“蛋糕”
□本报记者 李松
夏日的夜晚,位于天台县赤城街道大塔后片区的塔塔公园人声鼎沸。窑烤面包、咖啡、乐队……这些以前只能在城里看到的东西如今在山村汇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现在,像大塔后这样的片区在台州不是个例。截至目前,该市共谋划精品和美乡村重点村组团片区100个,形成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9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4878元,增速5.8%。
近日,记者走访台州多地,感受片区组团发展给乡村带来的旺盛生命力。
缘起后岸:
基层探索开启“抱团”之路
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自2011年起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氧吧”的招牌在苏浙沪“包邮区”名声响亮,但单个村容量有限的瓶颈也日渐凸显。
2018年5月,为拓展康养产业链条、带动周边村共享发展红利,后岸村联动街头镇和龙溪乡2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通过“组织融合、规划先行、产业立片、项目驱动”,探索片区组团发展之路,培育形成了“休闲度假、古村探游、亲子研学、黄茶体验、慢生活康养”五大产业板块,以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为卖点,合力打造4A级旅游景区——寒山景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片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17年的21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555万元,增幅达163%;2024年,片区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1亿元。
自此,敢闯敢试的台州率先迈上了片区组团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该市率全省之先提出片区组团发展模式;2020年,从空间、产村、城乡、治理融合发展四个维度出台评估认定办法,首次明确片区建设标准;今年5月,率先出台《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为片区组团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台州市坚持“党建引领、立法支撑”,走出了“产业联动、股份联持、规划联绘、品牌联创、区域联合、服务联通、村企联营、古村联兴、工坊联富”的片区组团“九联路径”,以重点村为核心,“一盘棋”谋划片区功能定位、风貌提升、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产业布局,衔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实现片区规划联绘联动、功能衔接互补。
“‘千万工程’的迭代实施使基层群众的创造力持续激发,老百姓积极参与到片区建设中,政府部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从而形成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片区提能的良性循环。”台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衍平接受采访时说。
携手崛起:
“以强带弱”释放规模效应
片区组团发展能否顺利,关键在产业。
台州1号公路玉环段因沿路可看到壮丽的山海美景而备受游客推崇,临近该路段的玉环市大麦屿街道龙湾村也因此“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龙湾村巧借这股“东风”,引入“柒墨咖啡”、机车营地等业态,旅游高峰时段,日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喝咖啡、赏夕阳,已成为我们店里的招牌。”把咖啡店开进龙湾村的曾小君笑着说。
“大龙湾片区正是凭借龙湾村的崛起而形成。”大麦屿街道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牵头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串珠成链”打造环岛观光游憩黄金廊道和黄金海岸旅游带,将泼天“流量”转化为增收“留量”。鲜叠社区建设青年旅舍、南山头民宿项目,为片区接待能力扩容;联丰村规划建设现代茶叶加工中心,融入“土特产”元素;峰阳村规划打造康养村、星野山禾营地,打造有自然野趣的“秘境峰阳”;曾家村规划利用古城楼、茶园资源,推动“古城春晓”茶叶品牌化……至今,该片区已吸引社会资本超2000万元,年均接待游客在40万人次以上,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23年台州1号公路通车前的17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5万元。
无独有偶。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围绕大康养核心品牌,以民宿产业和康养产业为发展双翼,形成“民宿+康养+文化”产业链条,并带动周边7个村形成民宿康养产业集群,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62万人次,带动片区旅游经济总收入超3.4亿元。黄岩生态共富片区则以“大镇”宁溪镇为龙头,辐射带动富山乡、上郑乡、屿头乡等“小乡”联动发展,归集全域30个种养基地、63家共富工坊,建设“宁川里”共富集市,联合打造“长潭湖”区域公共品牌,实现订单、劳动力跨镇调配,带动1600余人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2024年,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比上年增长7.2%。
记者注意到,在台州推出的首批片区组团典型案例中,地处山区以及海岛的案例占了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小山村,各自发展的潜力有限,唯有‘抱团’发展、做大‘蛋糕’,才能用规模效应破解发展瓶颈。”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说。
全域联动:
“共富纽带”蕴藏善治哲学
作为“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台州的片区组团发展同样透露着“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善治哲学。
在仙居县白塔镇上叶村,穿村而过的柏油路干净整洁,院前屋后的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处处充盈着世外桃源般的烟火气。“我们村民主动参与日常村务工作能拿到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很实用、也很开心。”上叶村村民陈鸿志告诉记者。
如今,“积分制”已从上叶村辐射到周边村。大上叶片区大力开展以“政治理论联学、党员队伍联建、优势资源联享、矛盾调解联办、中心工作联动”等“五个联”运行机制,形成了“意见大家提、事务集体议、问题共同解、成果一起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通过片区共治,我们推出移风易俗系列‘瘦身’套餐,带动片区各村宴席标准从每桌700元降到200元,下降幅度达71%,村民们拍手叫好。”上叶村党支部书记叶芳军告诉记者。
同时,为解决旅游高峰期民宿生活用品洗涤问题,上叶村建立了“共享洗衣中心”,引进全自动洗烘烫平一体设备,为片区各村的民宿经营者提供“家门口”的“洗-烘-消-熨-叠”一条龙服务,每年可为每家民宿节约成本近1万元,同时创造工作岗位近20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聚焦片区内“一老一小”服务,上叶村创办了“共享食堂”,为片区村民、游客提供就餐服务,其中,70-80岁老人、留守儿童可享受每餐2元的优惠服务,80岁以上孤寡老人可享受免费送餐服务。
除了公共服务的迭代,“合作共赢”的理念已深深烙印在片区组团建设中。玉环干江片区充分利用海岛风情和石屋资源,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上栈头村、炮台村为龙头,创新实践“村民股份众筹、村企股份合作、多村股份联合”等持股模式,打造“乡村迪士尼”。截至2024年底,片区内共有3600多位村民参与入股,村集体、村民累计分红1000万元,9个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突破1300万元。临海市江南街道溪望谷片区通过各业态营业收入1%—5%注入的方式设立“溪望谷共富基金”,村集体获得“租金保底+股份分红+共富基金”多元收益,村民享受“租金+股金”分配模式获得定期收益。3年多来,沿溪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0万元,平均增长超300%;农户每年户均增收超2万元。
“片区组团发展必须以推进共同富裕为前提,让广大农民既能就地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又能通过片区合作共赢的机制进一步增加收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周衍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