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1 2025-07-261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1版:要闻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解码浙江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沈璐兰 

  从浙北水乡到浙南山地,从东海之滨到钱江源头,一幅幅由“单点盆景”向“全域风景”跃升的壮美画卷正在浙江广袤乡间徐徐展开。

  当单个村庄面临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发展困境时,浙江以改革创新突破瓶颈制约,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稳步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着力推动片区组织共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设施共通、环境共美、服务共享,探索出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崭新路径。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双轮驱动

  浙江对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战略部署,有着鲜明的系统性与持续性。2019年,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片区组团发展的要求;2020年起,“推动片区组团发展”连续多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今年,浙江创新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构想,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置于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通盘考量。4月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今年将建设20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到2027年底,全省累计建设50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作为首个针对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刚刚公布的浙江省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八大模式”30个实践案例等,为各地实践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的遵循。

  一边是全局统筹,一边是各地实践、活力迸发。作为全省最早探索片区组团发展的地区之一,台州市坚持党建引领、立法支撑两大基础,蹚出“产业联动、股份联持、规划联绘、品牌联创、区域联合、服务联通、村企联营、古村联兴、工坊联富”的“九联路径”。今年5月,台州市率全省之先为片区组团立法,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片区组团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是浙江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征程上,顺应乡村需求推出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既能有效破解空间资源瓶颈、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又能打通发展轴重要通道、重塑乡村发展路径,是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的生动实践。”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展模式与协同机制持续创新

  在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时,如何破解村与村之间的行政界限、利益分配等现实问题?对此,建德市寿昌镇山峰村党总支书记刘国民深有感触:“村与村之间或多或少隔着一面墙,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很难劲往一处使。”

  诚如其言,积极探索党建联建机制,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各地探索出丰富多样的载体。

  如淳安县建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通过党建联建,高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再如德清县莫干山镇“大仙潭”片区采取“村集体出资源、国企出资金”的办法——由德清文旅集团占股47%,片区村占股53%,共同组建莫干山仙之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为主体推进规划实施。“我们还将分散在各村的1.35亿元资金‘打包利用’,流转土地800余亩,集中投放到高端民宿、休闲养生、康养度假等项目。截至2024年底,片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25.08%。”该镇农办主任蒋剑阳说。

  在明确“由谁牵头协调”之后,紧接着需解决“利益怎样共享”的问题。相关业内人士认为,要通过产业联动、项目共建、股份联持、品牌联创等方式,明确“做增量”而非“切蛋糕”,让各村共享发展红利。

  “我县推动稻香·芥韵片区内7个村的党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社深度结对,龙头企业以‘保底价+溢价分红’的方式收购村民的芥菜,2024年片区签约种植面积3000余亩,保底价为0.6元/公斤,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缙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磐安正努力构建规划共绘、发展共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机制,推动各片区差异化发展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油料作物、畜牧业等产业,最终实现一村出地、多村入股,一村点亮、多村扮靓,一村引流、多村共享。”磐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地制宜与特色彰显多元呈现

  乡村片区如何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变?在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与社会事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看来,片区组团能否科学运营是美丽乡村能否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核心。因此,在重点村遴选上,浙江要求必须有整体运营团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IP或品牌。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遂昌县仙侠湖山片区的做法值得学习。“片区刚组建时,我们立足‘小三峡+湖泊+温泉’的资源优势,主要发展乡村休闲游。为了有更多‘留量’,我们又将目标转向数字产业,招引阿里云创新中心、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120余家数字科创企业。”该片区负责人表示,他们以乡村运营为抓手,全力打造湖山村青年创业小微园区,联动金竹镇王川村石蛙科研产业园,形成“青创型—初创型—骨干型”的片区科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计划打造全省最大的数字游民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主体,是破解乡村资源“沉睡”难题、实现可持续盈利的核心路径。而在市场化运营基础上,打造品牌IP,是提升片区整体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稻香片区负责人张莲芬明确表示:“我们要打造片区特色品牌,构建品牌矩阵。”该片区以堰头村为核心,联动周边7个村,依托植物科技产业等,打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增强片区的整体吸引力。

  随着片区组团发展推进,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乡村找准了发展方向。农创客黄彬彬带领团队将湖州南浔窑里村成功打造为“儿童友好艺术村”,并发起“窑里新村民共创计划”,吸引上千名乡创人才成为窑里“云村民”。“乡村品牌化运营,能让片区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黄彬彬坦言。

  在浙江,片区组团不只是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平台,更承担着公共服务共享的重要功能。如景宁畲族风情大花园片区采取诸多举措,布局“中心服务区+功能服务点”,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一批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为代表的“一老一小”服务场景等,强化片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衢州市也提出要因地制宜布局产业服务平台、青年入乡实践集聚区、邻里服务集成区、乡村文体中心等,让片区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