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茗香润心灵
![]() |
径山“茶百戏” |
![]() |
茶山风光 |
![]() |
玉山赶茶场 |
□见习记者 张枥元
初夏的之江大地浸润在茶香里。5月21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一进入茶成就馆,袅袅茶香扑面而来,龙井茶“非遗”传承人在此开展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从古至今,一杯香茗,深受百姓欢迎。在具有悠久栽茶历史的浙江,茶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文化符号。
茶艺传承
在长兴紫笋茶(唐代茶饼)制作展区,身着一袭唐制齐胸襦裙的工作人员正向游客展示唐人饮茶法。“唐代饮茶需先将茶饼烘烤提香,碾碎过筛后投入沸水煎煮。”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用茶夹轻取茶饼置于炭炉上,再用药碾细研茶末,随后将茶末放入竹筛中,滤出茶粉,最后煎煮,顿时茶香沁人,完整呈现了陆羽《茶经》记载的“炙、碾、筛、煮”四道古法工序。
在长兴县,坐落着距今800年的大唐贡茶院。这里曾是制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是有史可考的中国历史上首个茶叶加工工场。春茶季,这里被陆羽盛赞为“茶中第一”的紫笋茶产销两旺。
有着40多年炒茶手艺的郑福年,是国家级紫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穿着一袭粗布对襟衣衫,配合着娴熟的动作,让杀青工序,看起来有了一种艺术的美感。“晨则夜露未晞,茶芽斯润,所以我们要趁露水刚刚隐退的时候,采下最为饱满的一芽初展或者一芽一叶的青叶。”郑福年介绍,紫笋茶的芽尖呈微紫色,芽形如笋,这便是《茶经》上所说的“紫者上”“笋者上”“茶中极品”。他说,古法制茶的乐趣,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便是生活最好的样子。
如今,郑福年除了从小跟着他制茶的2个儿子,还收了9个徒弟,他们中有“80后”,也有“00后”,基本都已经掌握了手工制茶的整套技艺,并在各自领域,一起推广紫笋茶的古法制作技艺。
薪火相传,西湖龙井亦然。今年3月20日,西湖龙井茶正式开采。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的工作室内,手工炒制现场飘出阵阵清香。
“西湖龙井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炒制手法包括抖、带、挤、甩等十种,片片嫩芽嫩叶在这些技艺中,最终变身成清香的明前西湖龙井茶。”樊生华介绍。
2022年,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3月,中国品牌杂志发布4700个全国农产品地标品牌声誉度,西湖龙井茶位列第一。
茶旅共生
今年清明小长假前夕,在德清县莫干山镇经营茶空间的黄莉,接到不少“采茶游”订单。
黄莉是返乡接手茶产业的农创客。近年来,“体验消费”崛起,她升级自家茶园、茶厂,开辟茶室、民宿等新空间,不论采购商还是游客,都可以在此体验采茶、制茶、饮茶,享受茶生活。莫干山“洋家乐”民宿集群每年都会迎来许多外国游客,体验本地茶文化是他们“必打卡”的项目。“新式茶饮层出不穷,呈现方式、销售渠道一直在变化,我们也要主动拥抱新趋势,让中国茶以各种形式飘香四海。”黄莉说。
茶旅融合不仅带来人气,更激活乡村经济。
茶垄叠翠,绿浪起伏。“千年茶镇,万担茶乡”,作为西湖龙井茶最大产区的龙坞茶镇,怀抱1.1万余亩龙井茶园。今年“五一”假期,龙坞茶镇人潮涌动,各地游客接踵而至,赏美景、寻茶趣、品茶香。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毗邻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这两所学校的众多艺术家被茶山环抱的优越环境吸引,纷纷在此设立工作室,给静谧的茶园增添了雕塑艺术装置和创意景观小品,让“劳作地”变身“景观点”。茶海露营基地等一大批“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古老茶村,在“茶叶+数智文创”的发展模式下变身成为“网红村”。
去年,浙江推出了“青藤享茶”“胡庆余堂如意人生”等两批100家省级“非遗茶空间”,形成了“非遗+茶馆”“非遗+传习所”“非遗+民宿”“非遗+酒店”“非遗+书店”“非遗+商业综合体”六种非遗融合新业态,茶空间遍地开花,茶旅共生让“浙派非遗茶生活”触手可及。
茶俗流芳
每月初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径山寺钟声回荡,身着宋制茶服的茶僧手持茶筅,在“张茶榜、击茶鼓、行盏分茶”的仪式中,重现千年禅茶风雅。
径山茶宴的起源,要从唐代法钦禅师说起。这位开山祖师在径山种茶供佛,将饮茶从世俗的解渴之举升华为修行法门。宋代《禅苑清规》记载的“堂头煎点”“僧堂内煎点”等仪轨,将茶事纳入禅院清规,形成了完整的茶宴体系。
2022年,“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其庄重的仪轨与“茶禅一味”的哲思,吸引日韩茶道团体频频来访。如今,“径山茶飨”全茶宴登陆6家体验店,禅茶文化以现代美学走入日常生活。在杭州径山旅游度假区的沉浸式展演中,观众不仅能品尝宋代点茶,还能参与非遗“茶百戏”体验,在茶汤表面绘制山水花鸟。2024年,径山镇接待游客突破641万人次,茶产业全链产值达55亿元。
每年元宵节,在磐安玉山古茶场,威武的龙虎旗迎风而立,茶农们虔诚驻足,祈求春茶丰收。相传,晋代道士许逊曾游历磐安,其间广传制茶技艺、发展茶叶生产,深受民众爱戴。为谢其恩德,被当地茶农尊祭为“茶神”,世代供奉,后来逐渐形成盛大的庙会。每逢春茶开摘前,必先祭拜“茶神”,然后才上山采摘,第一捧新茶也必先供奉“茶神”。
“‘赶茶场’分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春社’和农历十月十六的‘秋社’,茶农们盛装打扮,携带茶叶、药材、粮食等货物来到茶场,隆重祭拜“茶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玉山镇党委书记陈钢介绍。时至今日,当地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在茶场内举行“迎龙灯”“大凉伞”“迎大旗”等民俗活动的传统。其中,“迎大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径山的禅茶清韵,到玉山的乡土狂欢,浙江茶俗在传承中焕发新姿。“像径山茶宴与磐安茶场庙会这样经过世代传承,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茶文化民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保护好这些传统民俗,才能守护我们宝贵的文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表示。
一片茶叶,承载着技艺的匠心、山水的馈赠与千年的礼仪。在浙江,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这抹源自《茶经》的绿意,正以包容与创新之姿,润泽青山,香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