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加强现代化农事服务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聚焦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建成全省首个综合型一体化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市3个区及兰溪、龙游等地,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制定以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为重点,集成式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技推广应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综合农事服务解决方案。出台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奖补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事服务,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新型专业服务组织。集成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机维修、农产品营销、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仓储保鲜冷链、农事研学等“1+10”综合服务功能,机械化应用贯穿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储各个环节,以企业为主体,补齐农户水稻生产机械化短板,让农户“有机可乘”。
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营体系。创新打造数字化农事服务管理系统,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实现数字化农事作业服务,通过数字化平台统一管理,明确服务程序和人员职责,对每个环节的方案制定、作业实施、质量评估、客户反馈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农事服务作业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统一化,农户可通过手机小程序实时了解作业进程、作业质量,为打造品牌大米提供可溯源数据支撑。挖掘“从种子到大米”生产要素数据价值,通过物联网技术,联合专家团队,建立作物生产模型,及时精准地指导水稻生产,降低风险,实现水稻增产5%-10%。打通金融服务通道,利用数字化平台提供农业补贴申请、保险缴纳、涉农贷款在线申请等多项金融服务,最大限度让种植户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推行“订管托”多种服务模式。农事服务中心优先为周边10公里主粮种植区域农户提供“订单式”“管家式”“托管式”等多种农事综合服务模式,满足农户多样化服务需求。“订单式”服务可根据单环节服务项目灵活下单,满足个性化需求;“管家式”服务进行多环节托管,提供服务队伍、农业机械、农资产品、技术跟踪一体化服务;“托管式”服务进行全程托管,农事服务团队参与经营,减轻农户负担,实现增产增收、共同富裕。
建立粮食生产“产学研”融合机制。坚持科技强农,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与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合作成立乡村产业振兴研究院,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土壤改良、健康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做深科技成果转化。针对金华市水稻生产轮作制度、丘陵地貌等特点,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方案和农机作业服务标准,引导农事服务流程标准化、作业规范化、管理精细化。通过设立“庄稼医院”,返聘多位专家,带领新农人走向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并定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
构建常态常效监管体系。根据婺城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布局,做好前期准备,严格项目管理,按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星级目标进行履约认定和综合评估。依托数字化农事服务管理系统,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接受服务农户监督与反馈。农业监管也可从系统平台中得到即时数据,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定期评估运营情况,探索服务绩效与项目资金等安排挂钩机制。
成效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升。2024年累计完成农机服务8万亩次以上、育秧服务2.5万亩、烘干服务1.5万亩、农资产品应用4万亩,农机使用效率提高10%—20%,节约种植成本80元/亩以上,有效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农户种粮便利性和积极性。2024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9万余亩,比2023年增长12%,生产秧盘约200万盘,较2023年增长32%,水稻亩产增5%—10%。
成效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水稻生产从土壤改良、品种筛选、栽培管理、大米加工以及仓储冷链保鲜实现全程可溯源,产品质量有保障。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通过数智化溯源监管,实现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施用量降低8%—10%。创新“农户→村级组织→乡镇(区)农业开发公司→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模式,全区粮田规模化流转面积超4万亩,流转收益1000元/亩以上。培育“婺禾”富硒米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年产优质富硒米超6000吨,实现创收超1亿元。吸引50余名大学毕业生在各农事、农机服务点就业创业。
本版稿件由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