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让每个村庄都“聪明”起来
今年是推进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收官之年。近日,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2025年浙江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各地以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为统领,以信息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支撑,打造更多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牢固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全力推进城乡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信号升格”行动,深化5G-A规模部署,持续推进5G Redcap网络升级开通。2025年力争全省农村乡镇地区建成5G基站11万个;10G PON端口乡村地区约30万个。加快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建设,力争实现城乡全域供电可靠性99.99%,建成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1000个。持续做好全省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维护,推进应急广播建设向常态化应用转换,实现全省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和事故灾害多发易发点100%全覆盖。全域推进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未来乡村200个,培育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23条,启动重点村组团片区建设。深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百千”工程,完善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网络,新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20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00个,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迭代升级数字乡村场景化应用
强化“浙农码”功能归集,累计赋码用码量10亿次,年度赋能“土特产”品类20个以上。全面深化“浙农”应用,巩固增产保供、共同富裕、安全生产、农村集成改革等数字化建设成果,迭代升级“浙江乡村大脑”“浙农经管”“浙农优品”“浙农牧”等高频应用,集成多跨场景,加强适农化、适老化改造,加快重大应用在乡村的有效贯通、集成落地,逐步实现“三农”领域核心业务全覆盖。持续升级“浙农服2.0”,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产业农合联交易结算系统向其他产业推进。迭代升级“耕地智保”场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耕地保护数字化监管体系。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探索发展无人化智能化投递。发展农村电商、直播电商等营销模式,支持村播、厂播、山播等特色直播场景建设。
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推广“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等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20家、未来农场12家。深化“数商兴农”,以电商赋能农村产业发展,持续开展“电商+产业带”资源对接活动,培育一批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县域直播电商中心和县域电商选品中心,巩固拓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成效,推进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设。创新“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深化“百链千亿”行动,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分别达到130条和12条,全产业链产值增长3.5%以上、达3300亿元。
延伸拓展乡村数字便民惠民空间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整县制打造乡村数智生活馆,建成乡村数智生活馆600个。瞄准“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发展智能养老,鼓励有条件地区为农村独居、留守老人自行购买的智能看护设备给予一定补贴,建设一所小规模学校共同体数字学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深化“浙里健康e生”重大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到85%,推广普及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I人工智能临床辅助诊断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依托大数据建模加快“信农贷”的普惠授信和精准提额,持续推进金融助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支持农业“双强”发展、深化农创客“1+3”金融服务机制。
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迭代“浙里文化圈”应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键触达,全域整合、智能调度公共文化资源,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从线到面”全覆盖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开展人文乡村建设,建成人文乡村200个,培育打造“文化庭院”“艺术街巷”等一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深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38个重点村和117个一般村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探索地名信息赋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径。讲好新时代数字乡村故事,举办数字乡村大型融媒宣传年活动,开展“智慧农业看浙里”系列调研访谈、“百名新农人”“百个数字乡村典型村”宣传活动及成果发布展示。继续深化“浙江有礼”省域品牌的网络实践,让“网有礼”成为社会共识。
着力推进乡村治理提“智”增效
深化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等乡村治理方式,强化数智赋能乡村善治,推广“智慧印章”等村社智治模式,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迭代基层智治系统,集成贯通“省矛调协同应用系统”“浙江解纷码”“共享法庭”“浙里调”等数字化改革成果,夯实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完善“线上+线下”事件处置机制,不断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效能。优化“土地综合整治”场景,完成政策性金融省级项目储备库、搬迁安置等功能模块建设和常态化运行。
培育壮大数字乡村人才队伍
继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积极招引青年返乡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开展面向农民群体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推动“新农人”品牌建设,挖掘推介数字乡村名企名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引育乡村数字应用开发、智能农机应用,壮大数字乡村新主体。发布现代“新农人”省级标准,新培育现代“新农人”25万人以上,农创客队伍达到10万人。持续做好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提升,办好全省数字乡村人才专题培训班。宣传发布一批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
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统筹
开展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完善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做好数字乡村统计监测分析,优化相关指标选取和设置,准确反映乡村数字化的成效、问题和困难。完善数字乡村发展评价体系,编制发布《浙江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4)》。调动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专家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发挥数字乡村发展联盟作用,推动成立数字乡村研究机构等智库机构,强化经验提炼和工作总结,选树一批有影响力、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典型和样板。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