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蚕走出共富新“丝”路
![]() |
![]() |
![]() |
![]() |
![]() |
□本报记者 丁佳味
近日,武义县桃溪镇小蚕共育中心的标准化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清洗、消毒蚕具和蚕室,调试设备,为即将到来的蚕种养殖做准备。
“受气候影响,今年中心春季原种蚕饲养时间有所推迟,于5月7日收蚁,大概15天后就可以发放给农户养殖了,预计全年可培育优质蚕种80余张。”桃溪镇经济生态办公室主任王莉燕向记者介绍。
破局重生:
从传统养蚕到科技育种
蚕桑产业是武义县的优势传统产业,2012年,桃溪镇所在的南部山区桑园面积超万亩,蚕种饲养量达1.5万余张,产茧量占全县九成以上。然而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转机出现在2016年,武义县与湖州宝宝蚕业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秋华”“平30”等优质蚕种,开展原种蚕饲养,先后统筹900余万元资金,建成2个小蚕工厂化统一共育中心,开启原种蚕养殖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过近10年的探索,桃溪镇以本地蚕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打造小农户、村集体与蚕种生产企业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订单式原种蚕养殖模式。”武义县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陈文广介绍,近年来,桃溪镇创新推出“政府+企业+科技单位+农户”“四合一”机制,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由共育中心统一培育原种蚕蚕种,招收附近农户进行原种蚕饲养,并由蚕种生产企业统一收购种茧,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
“我们跟蚕业公司签订了定向销售合同,养出来的蚕茧按照市场价的1.55倍兜底收购,还有评级激励机制,养得好还有奖励。养两张蚕种,保底收入就有万元。”蚕农甘苏娥在去年尝到甜头,今年的养殖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探索创新:“8+1”模式织就共富网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去年,桃溪镇创新“8+1”模式,带动8个村集体与镇农业发展公司联合成立新公司,与湖州宝宝蚕业深度合作,推动规模化养殖。“通过小蚕共育模式,蚕卵由共育中心集中培育到三龄再分发给农户,蚕种成活率提高了30%,饲养时间减少12天左右,按种茧收购价,平均单张蚕种产出提升2000元以上,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陈文广介绍。通过该模式,桃溪镇参与桑蚕养殖的8个村集体共增收70万元左右。
如今,共育中心一、二层车间生产的蚕种已被外地蚕种中心预订,三层的也被大户承包。“为节省人力、扩大规模化生产,今年我们新引进了绍兴大禹蚕种制造有限公司,并规划了一个大蚕饲养中心,引进智能升降式机械化设备,可以实现蚕台一键升降,空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将大幅提升,预计可一次性养殖40张蚕种左右。”王莉燕信心满满地说道。2024年武义共饲养原种蚕246.25张,生产种茧10909公斤,种茧销售额达104万元。“今年我们还谋划建设两个村集体饲养中心,推动种蚕规模化养殖,全年饲养量达到100张以上,提升村集体经济收益。”王莉燕说。
蚕种要养得好,提升桑叶品质是关键。在该县泽村桑树种植基地里,116亩桑树枝繁叶茂,微风轻拂,桑叶沙沙作响,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以前桑树栽培、田间管理全靠经验,现在在专家指导下,采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科学施肥技术,桑叶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比过去提高50%!”泽村党支部书记曾曦介绍。
近年来,桃溪镇与省农科院对接,引进优质桑树品种“强桑一号”,采用“专家指导+村民实践”的模式发展桑蚕业。目前,桃溪镇已形成“桑叶培育—小蚕共育—成蚕养殖”的服务体系,拥有1个专业养殖合作社和400亩标准化桑园,随着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今年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带动10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800元。
链式发展:桑蚕产业增添文化元素
如今,桃溪镇的蚕桑产业正向着全链条延伸。桑叶深加工车间里,嫩绿的桑叶经过杀青、揉捻,变成清香桑叶茶;蚕桑研学中心内,孩子们品尝着用桑叶、桑果制作的糕点,围着蚕匾观察蚕宝宝结茧,制作丝绸扇和蚕茧手工艺品等,亲身体验采桑养蚕和缫丝的乐趣。
桃溪镇计划将不适用于继续养殖的小蚕赠送给学校,让学生免费“认养”,从养蚕到成品制作,让学生充分感受蚕桑文化。“去年以来,桃溪镇已累计向壶山小学、熟溪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提供‘蚕宝宝’40多万条。同时,挖掘织蚕网、剥丝绵等传统文化习俗,把蚕桑文化融入产业。”王莉燕介绍。
近年来,桃溪镇依托“小蚕共育”项目,将养蚕茧转变为养蚕种,并发展与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吸引龙头企业与技术人才入驻,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传统桑蚕产业重焕生机与活力。目前,武义县2500克蚁量、185张蚕种已被预定。“武义县将组织桃溪等乡镇农户深入学习蚕种制种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延伸蚕桑产业链,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及农户收入。”武义县农业农村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