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关注 A04 2025-05-101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关注

农机农艺融合“融”出新“丰”景

  宁波大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进行大宗茶采收。

  泰顺县司前镇状元村农田宜机化改造提升项目。

  □本报记者 杨怡

  自2021年我省启动农业“双强”行动以来,农艺农机融合驱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广袤的田野上绘就了一幅幅现代化农业的新图景。

  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现代设施农业迭代升级……浙江不仅成功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命题,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宜机改造 破解瓶颈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农业现代化之路注定与众不同。在浙江的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正破解着农业发展的瓶颈,曾经的“巴掌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场景下,浙江全面深化“双强”行动,紧紧抓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这一“牛鼻子”,加快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一体化推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持续的宜机化改造,破解丘陵山地农业发展的瓶颈,并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跑出了属于浙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度”。

  位于泰顺县司前镇的状元村,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提升,按照“小田并大田”的标准,累计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202亩,新建渠道1099.49米,生产路230米,改造下田坡道71处,并在改造后实行“1+N”模式,实现水稻、马铃薯亩均总产量超1吨,亩总经济效益达到1万元以上。

  遂昌县石练镇则围绕土地标准化、规模化、宜机化等发展模式,通过对零散、异形、坡度较大的田块进行改造,累计完成宜机化改造面积2596亩。改造后的农田由镇级强村公司统一运营,将农业耕作从之前的半人工半机械化模式,迭代发展到育秧、种植、授粉和收割全程机械化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示范基地机械化水平由30%提升至70%,在减少用工数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艺机融合 产业焕新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支持建设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引进了一批适应性强、针对性好的农机装备,研制熟化了一批补短板机具,有效破解农业生产用工量大、成本高、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难题,以机械化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在丽水的绿成养殖场,处处透露出科技带来的便利。在这里,养鸡全程无需人工参与,生产的鸡蛋会定时从鸡舍内经传送带运出,然后进入相应的集蛋器由工人包装。“这条自动集蛋线每小时能收集1.1万多枚鸡蛋,相当于以往5个人的工作量。”负责人姚印根介绍,2023年养殖场的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建设项目被列为农业“双强”建设项目,通过引入自动集蛋线、智能环控系统和层叠式蛋鸡养殖设备等设备后,养殖规模扩大至11.6万羽,年产蛋2000吨,净利润突破百万元。

  在茶产业领域,浙江以促进绿茶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生态立茶、产业兴茶、科技强茶、联农富茶发展路径,通过茶园宜机化改造及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杭州之江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农艺农机融合提升,茶园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0%,亩均人工投入减少1500元,年均肥料投入减少40%,农药投入减少20%,实现肥药双减;安吉雅思茶园在入选全省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后,茶园基地核心区道路通达率达95%以上、喷灌覆盖率达 93.13%,并创新了“茶枝覆盖+2吨稻草秸秆+200公斤菜饼+20公斤复合肥”机械化施肥模式,化肥使用量减少60%。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我省已累计建成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277个,总投资达13.63亿元,竣工率高达93.5%。

  这些基地的建成,不仅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率的显著提升,更带动了亩均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模式推广 带农富农

  浙江农业向“新”而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全省农业正加速向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转型。浙江逢源(兰溪)杨梅精品果园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宜机化道路改造、先进智能化系统设施设备应用,建立杨梅精品果园150亩,成熟期提前至5月中上旬,比露地杨梅提前15天以上,杨梅商品果率达到75%以上,优质果率在55%左右,亩均效益达6.5万元以上。2025年全省共有设施杨梅项目17个,总投资1.14亿元,省补资金3150万元。

  武义县清境茶叶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项目,通过茶园道路宜机化改造、乘坐式采茶修剪一体机等新型设备购置,有效提高了茶园机械化水平。通过茶园宜机化改造,促进艺机深度融合,推动茶园机械应用技术模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人工40%以上,带动农户300户,促进农民增收500万元。

  龙游县龙和渔业园使用陆基循环水富氢清水鱼养殖单元44套,年产“瘦身鱼”260吨,价格较普通产品提升5-6倍,实现优质优价,总销售收入达550万元,利润85万元;节约人工成本、用药成本60%以上,节约水资源90%以上;辐射带动推广600亩,年促进农民增收100万元。

  2024年,陆基帆布池、工厂化循环水、浅海围栏等6大类主要设施养殖模式的养殖面积,较“十三五”末增长143%,相较于普通池塘,总增效超16亿元。水产养殖机械化率从2021年的44.59%提高到2024年的57.48%。

  近年来,我省通过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形成各类种养模式150余个,其中设施叶菜、设施芦笋、钢架大棚番茄-水稻轮作、设施葡萄、香菇工厂化周年栽培、规模猪场、蛋鸡场和湖羊机械化养殖等8个生产模式被列为全国主推模式,为我省“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杭嘉湖平原到浙南丘陵,从田间地头到智慧农场,浙江以艺机融合为笔,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