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黄金期” 高标准农田建设忙
□本报记者 沈璐兰
眼下,正值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黄金期”。连日来,我省抢抓冬季农闲施工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灌溉效率,全力打造更多稳产高产农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长兴县泗安镇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多台挖掘机、推土机正来回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高峰期每天有8台挖掘机和推土机投入建设,40名工人同步施工,目前已完成该项目工程量的九成,预计今年2月建设完成。”项目技术负责人郎建友告诉记者。
“这里地势较高,部分田块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灌溉渠道以土沟为主,灌溉水源以上游山体地表径流和部分山塘为主,原来只能种植红薯、玉米等旱粮。我们通过平整田块、布置灌排渠道、新建灌溉泵站等工程措施,改善原先灌溉困难、灌水不均的情况。”长兴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刘凯介绍,该项目建设农田面积2500亩,涉及泗安镇长岗岭村、庆丰村、罗家地村、管埭村和黄巢斗村等5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4321户13865人。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水资源得到更好利用。2024年,海盐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规模居全省前列。“以通元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新建高标准农田后,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有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化泵站,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引进的远程控制设备,信息采集能力强、传输实效性快、自动化水平高,大大降低了人工灌溉工作量和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海盐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拓展了粮食生产空间,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眼下,宁波市奉化区岳林街道、西坞街道的2492.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进行最后扫尾工作。“项目区原先进行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布局较为合理,沟渠路布置较为完善,但由于建设年代已久,农田基础设施逐渐出现老化现象。”谈及启动项目的缘由,奉化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和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包家辉坦言道。
“农田整治期间,我们对渠道、排水沟、田间道路、渠道过桥板等进行了改造,新建机坡55处,拆除重建泵站2座,并开展土壤培肥工程。”包家辉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们将调整项目区的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结构,预计可新生产粮食4.25万公斤、蔬菜0.92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6万余元,增加农民收入80余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将继续锚定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扎实开展冬春季农田水利建设攻坚、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农田沟渠整治和平原涝区治理‘三大行动’,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