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12-281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透过“晒冬”话共富

  □本报记者 李松  

  进入冬天,各类“晒冬”活动先后开启。“晒冬”,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入冬后农家将收获的各种农产品晾晒在阳光下的习俗。浙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晒冬”之风由来已久。《嘉靖绍兴府志》记载:“冬月晴明,家家晒物,邻里相助,共庆丰收。”时过境迁,如今,“晒冬”的内涵不断扩展,除了晒农产品,还晒人文、晒幸福等,它是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他们共享丰收喜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晒冬”保留了绵延千年的乡村文化基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演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人遗忘,而传承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乡村恰恰保留了这些珍贵的记忆。“晒冬”如同一条纽带,早已超越冬日晾晒农产品的生活习惯,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不仅展示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新年的期盼,更是蕴含着当地独特而又醇厚的乡村年味和文化底蕴。通过“晒冬”,村里长辈向晚辈传授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不仅可以增进交流,更能让传统文化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代代传承。

  “晒冬”成为展示展销“土特产”的有效途径。年关将至,年味渐浓,“晒冬”持续升温,山村“土货”争相“出圈”。酱鸭、酱肉、笋干、霉干菜、柿饼、鱼鲞等晒制而成的“土特产”,作为年货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好”。由于消费者可以在各家晾晒现场“货比三家”,“晒冬”成了优质“土特产”线下销售的一个渠道。在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晒冬”酱货产业赓续千年,每年入冬后,这里的酱货热度很高,成为村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如今,当地产销酱货的相关企业、小作坊、流通经营户超过330家。

  “晒冬”正成为乡村的重要引流通道。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非但没有冲淡乡村的年味,反而为“晒冬”这一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浙江,不少村庄深入挖掘“晒冬”中的“烟火气”,通过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吸引周边市民和游客,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近期,位于杭州西湖景区的梅家坞村通过举办原汁原味的“晒冬”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了解并体验这一传统习俗,拍摄于“晒冬”场景的短视频,更是让广大互联网用户感受到家家晒酱货、户户共团圆的过年氛围,唤醒了烙印在人们心里的那份乡愁。民俗表演、乡村大集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晒冬”的内涵,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从“晒冬”中找到那份久违的乡愁,是城里人心向往之的田园理想,而从“晒冬”中找到一条发展路径,则是村里人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透过“晒冬”这扇窗,不仅可感受到浓浓的乡村年味,更能看到一幅融合着城市与乡村、交织着过去与现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共同富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