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山村农民下山记
![]() |
大图为尹山村农民下山后即将入住的商品房小区; |
![]() |
小图为平均海拔500多米的尹山村农民居住区。 |
□本报记者 李军
在淳安县梓桐镇,有一个平均海拔500多米的小山村——尹山村。这里距离县城有50余公里,山高路陡,农户居住分散,发展一度滞后。今年以来,得益于淳安县农民转移集聚惠民安居工程的加速推进,尹山村农民按下了幸福生活“加速键”,目前已有56户下山融入宜居城镇。
那么,下山后的尹山村农民体验感如何?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9月11日至12日,记者奔赴当地蹲点调查,一探究竟。
搬得下:政策给力 住有优居
“算上‘安居券’的补偿奖励款88万元,我们一家只出了4万元,就在千岛湖镇的泰悦居小区买了一套三室二卫一厅的新房。等年底交房后,就能搬到县城住咯!”9月11日下午,听闻记者来意,尹山村村民方凤堂感慨道,能搬到城里来住,这是以前梦里想想的生活。
老方今年65岁,是尹山村第一个报名进行转移集聚的村民。“我家的老房子建造于1976年,破损严重,一下暴雨就怕塌了。因为房子在半山腰,出行很不便,以前想进趟县城要下很大决心。”他说。
方凤堂之忧,也是尹山村之忧。“我们村是梓桐镇最偏远的行政村,翻过山就到安徽歙县了。这里很多民房还是泥砖房,进村的交通条件差,今年梅雨季有好几段山路被连续大暴雨冲毁了。”与记者谈及村里现状,尹山村党支部书记洪平治忧心忡忡。
山不转,人转。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尹山村村民想过上美好生活,得从“搬”字入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好消息传来:早在今年4月中旬,淳安县成立了推进转移集聚惠民安居工程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挥部,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全面实施转移集聚惠民安居工程,高规格推动偏远高山村庄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进一步改善偏远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居民搬下山,政府将给予一定补偿奖励,并主要以‘安居券’的形式在县域内城镇购买新建商品住宅,让农户最大限度享受共同富裕的政策红利。”淳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汪雪梅告诉记者,对于尹山村农户来讲,各类搬迁补偿加起来人均可达20万元出头,有了这笔钱,在千岛湖镇上选择商品房楼盘的余地较大。
然而,说说容易,做做难。“政策推出后,村里有好些老人担忧下山后会没有出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还听到了不少骂声。”洪平治说,农民心里有顾虑很正常,关键在于做好工作,及时进行宣传引导。为此,他和村干部一起苦口婆心向村民讲解搬迁优惠政策。
“我的新房去年刚装修好,光修门前那条路就花了20来万元。作为村支书,我还是带头从山上搬了下来!”洪平治说,他的“示范”,让村民从一开始的不动到心动,最后有了行动。截至目前,尹山村搬迁农民已达220人。
在参与农民转移集聚工作的淳安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彭革东看来,能够“搬得下”,秘诀就在于政策红利够给力,各类补偿奖励令人心动,让农民觉得转移集聚有奔头。“我今年多次到尹山村开展调研。”他表示,转移集聚的政策在尹山村很得人心,农民就此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住得好:生活便利 服务畅享
农民在下山后,如何让他们在县城扎下根?聪明睿智的淳安人善于在完善公共服务中寻找系统最优解。
在宽敞的淳安义香隆餐厅,记者见到了尹山村搬迁农户、餐厅负责人邵掌贵。他今年61岁,家里有6口人,抵扣掉“安居券”后,在千岛湖镇湖滨印象小区买了一套186平方米的新房。
“与村里相比,县城里的公共服务好多了,我们住着很方便!”谈及搬迁的好处,本不善言辞的他连连向记者感慨:“还是搬下来好啊,原来村里没有幼儿园和小学,小孩子上学要到10多公里外的镇里去。现在好了,我的两个小孙子在家门口就读上了小学。另外,城里的医疗服务也好,农贸市场走两步就到了,买菜方便。”
近两年来,浙江将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作为省政府“十项重大工程”之一,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努力让民生福祉可及可感。今年8月召开的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这两年,淳安县抢抓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契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县域一体化试点,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医疗体系建设和“三甲”能力提升、家门口幸福养老,让农民下山后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温暖了尹山村的搬迁农民。记者在泰悦居、湖滨印象等当地村民热衷搬迁集聚的新小区附近转了一圈后发现,像学校、医院、超市、农贸市场、公交站等均相距不远,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尹山村农户搬迁后,可以就近公平享受县城的教育、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淳安县转移集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波成告诉记者,比如在教育方面,尹山村搬迁农户的小孩上学,可以享受淳安县“一表生”政策,即能享受到与户籍在千岛湖镇城区新生一样的待遇。
李波成透露,眼下,淳安县转移集聚指挥部携手县发改局牵头谋划的医疗、教育等一揽子转移集聚利好措施已在征求意见中。“这些利好政策出台后,包括尹山村在内的搬迁农户将能享受到更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他说。
富得起:增收有望 未来可期
在淳安县,随着农民转移集聚惠民安居工程的提速,现在已形成一个共识:转移集聚,不仅要有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还要有能增收致富的门路。
“做好转移集聚的后半篇文章,确保农民能富得起至为关键。”汪雪梅表示,该县在实施农民转移集聚惠民安居工程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确保给进城农民留后路!”
搬家不搬田。“我们村有山核桃200多亩、茶叶300多亩,这两大主导产业是很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洪平治说,对于搬迁农户腾退出的土地和留在山上的土地、林地等,村里今后或统一复垦,或统一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给搬迁农户增收提供更多选择。以后,搬迁农户除了每年流转租金外,上山劳作还有一笔可观收入。
洪平治说,明年,村里还计划盘活搬迁后留下的山间旧屋,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建设高端精品民宿,让闲置农房化身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的“加油站”。
只要有事干,就能富得起!今年以来,淳安县积极组织搬迁农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罗列招聘岗位清单,点对点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尹山村的农民在搬迁小区附近,已陆续打开了新的就业门路。
尹山村搬迁农民胡佐有今年70多岁,在搬迁小区附近的一家纺织厂当门卫,每月能进账2000多元。“在政府的帮助下,我老婆现在也干上了保洁工作。我们俩在家门口做事,年收入加起来6万元很稳的。”他咧着嘴说,他今后还要把留在山上的七八亩茶叶和山核桃林“伺候”好,这样一年又有近3万元的收入。
“接下来,尹山村将继续扎扎实实推进农民转移集聚工作,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执行到底,力争整村农户都能完成转移集聚。”临别之际,洪平治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