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坳坳”到“金窝窝”
——畲乡蝶变展芳华
![]() |
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马岭头茶叶基地。 |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张雅萌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乡,是景宁最大的特色。多年来,景宁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在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的同时,不断激活特色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畲乡风情旅游,持续拓宽山区县发展路径,成功将“山水经”转换为“致富经”。数据显示,2023年,景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8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7,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日前,记者来到景宁采访,探寻该县是如何像其民族图腾凤凰一样实现涅槃重生的。
思路一变天地宽
初夏,记者走进景宁县东坑镇何村村平桥自然村,第一眼便看到一栋栋整齐的畲乡风情楼房和一条条整洁的村道,村里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以前大伙儿住在山上,出行不方便,眼前这个山坡原来住了16户人家,老房年久失修,还存在安全隐患。后来,县里出台相关政策,大伙儿纷纷搬迁下山,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房,可高兴了!”年过古稀的村老支书洪克贵提起下山搬迁往事仍激动不已。
“让百姓搬得出、住得进、富得起。”近年来,景宁县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大搬快聚”等重大民生工程,让一个又一个小山村“聚”出了共富新路子。
鹤溪街道双后岗村位于景宁县城以南3公里,是典型的畲族村,畲民们依山而居,或务农或外出务工。2009年、2015年,景宁县先后启动建设双后岗生态移民安置小区一期、二期,解决了85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村民的住房难题,让261名村民从此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大平层”,日子越过越幸福。“下山好啊!搬迁第二年,我就结了婚,两个小孩大的已上高中,小的也在村里读幼儿园了。”提到这项民生工程,双后岗村村民蓝国宝连连称赞道。
“大搬快聚”搬出新空间。2019年,双后岗村和张村村、旱塔村合并为张村村,张村村所在的双后岗区块陆续腾出150余亩土地,先后安置了8个异地搬迁村的群众397户1217人,成为景宁县下山脱贫安置集聚区和示范区。从此,幸福的脚步进一步加快。
采访中,张村村党支部书记包文付向记者展示了村集体的收入账:每年拿到强村公司的分红8万元左右,村集体房屋每年收租金50多万元,在银行存下的1850万元村集体资金每年利息20多万元,还有水电站分红、耕地流转费……包文付说,为了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变成“富裕劳动力”,近年来,村里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同时,进一步放大特色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来料加工、茶叶、红色旅游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40年前的148元提高至如今的3.65万元。
多年来,景宁县多形式推动“城乡融”“产城融”“畲汉融”,至今已有4.17万人搬离高山远山,有力推动县域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县城集中,为发展腾了空间、聚了人气,也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成为现实。
“一片叶子”富百姓
在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马岭头,连片茶园依山而建,“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十个大字赫然立于其间。三石村是景宁最早种植惠明茶的村子之一,今年马岭头茶叶基地生产的明前茶最高售价达到每公斤1万元。
惠明茶,是景宁的特色茶,也是富民茶,香高馥郁,滋味鲜爽,具有“兰香果韵”的独特品质。全县共有茶园7.61万亩,2024年春茶产量为2862吨,产值达5.62亿元。仅茶产业一项,就带动全县4万名茶农人均年增收1.1万元以上。
惠明茶为何能卖出高价?“我们村生态环境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十分适合茶树生长。不仅如此,我们还创新实施‘种树引鸟吃虫、养羊控草肥土’等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让消费者喝得更放心。”三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和自豪地说。
眼下,一个又一个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在景宁上演。采访中,景宁六江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广杰向记者展示了今年春茶季他拍摄的一则视频:在该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内,一条全自动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刚采摘下来的茶青经鲜叶萎凋自动投放到流水线,经过摊青、杀青、回潮、揉捻、烘干、提香等工序后,自动包装成一袋袋成品茶,整个流程实现了无尘数字化精准生产。
“我们家有300亩茶园,除了自家生产的茶叶,还收购周边大约1000多亩茶园的鲜叶。为提高制茶效率,我投资1300多万元,引进了高端流水线制茶工艺设备。有了这台设备,烘干速度更快,每天能处理2500公斤鲜叶,且做出来的成品茶叶颜色更绿、条形更好看,茶叶品质提升了一大截。”傅广杰说,公司去年还推出了冷泡茶系列产品,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今年将谋划更多“金奖惠明”出圈的方式,进一步打响惠明茶品牌。
绿色是这个山区县发展的最美底色。2017年,景宁创立“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依托12.95万亩“景宁600”生态示范基地,将生态农产品销往长三角等地。至今,景宁县已成功开发出七大类120款“景宁600”农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40.23亿元,“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和畲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少数民族村特色发展之路。
“千年山哈”展新颜
每年芒种一过,在位于景宁县“中国畲药谷”林下仿野生畲药种植共富基地内,灵芝就破土而出,而与灵芝套种的三叶青种苗也抽出了嫩芽。
畲药是当地的特色产业。随着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灵芝、三叶青等“新浙八味”成为市场“新宠”。“我县落地了总投资10.2亿元的‘中国畲药谷’项目,目前已流转林地2000亩,种植三叶青和灵芝近1000亩。去年,还注册了景宁中药材品牌‘畲六味’商标,开展畲药品牌化经营,努力打造‘小仙草 大产业’的共富项目标杆。”景宁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颇具畲乡特色的畲药、畲语、畲歌、畲技艺等,不只是景宁发展的“根”,还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
在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的彩带馆里,记者见到了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蓝延兰。选框、凿档、架杆、配线、提综、织带、挑花……经她的巧手编织,一团多彩丝线很快就变成一条独具畲族特色的彩带。“彩带是畲族的传统饰品,也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我6岁起跟着外婆学这项技艺,没想到现在这么受欢迎,彩带都卖到了国外。”蓝延兰开心地说。如今,彩带馆每年吸引3000余人次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这些年,她不断创新编织技巧,在彩带中增加了汉字、花纹、畲族符号组合等更加丰富的编织样式,广受好评。
为传承和弘扬畲乡特色文化,景宁县每年都会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全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之一,也成为景宁县乡村旅游的一张“金名片”。该县的中国畲族博物馆自2012年建成以来,已成为当地展示民族特色文化的新地标,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不仅如此,在景宁多家酒店大厅内,都能看到陈列的畲族凤冠、畲族银饰、畲族凤凰装等手工艺品,造型奇特、玲珑雅致,其蕴含的丰富多彩又精妙迷人的畲族文化,引得游人频频驻足欣赏。
记者手记:
多年来,景宁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发挥生态和民族独特优势,全力破解发展之困,蹚出了一条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在景宁采访期间,记者深切感受到畲乡风情的亮丽、绿水青山的美丽以及特色发展的绚丽,这也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