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4 2024-06-221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产业

文章导航

“玉”见美好 一路领“鲜”

——我省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6月21日,在位于东阳的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基地内,专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评比。

  □本报记者 沈璐兰

  6月21日,2024中国种子大会东阳鲜食玉米种业展示会暨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在东阳举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郑洪建在会上点赞浙江鲜食玉米产业:“‘浙’产鲜食玉米品种产高,效益好。这两年,浙江培育的水果玉米等品种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口感越来越好,在长三角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与普通玉米相比,具有风味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等特性。浙江是我国最早种植鲜食玉米的省份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产业发展呈现品种多、品质好、效益高等特点。

  破解良种“卡脖子”难题

  看田间长势、比外观商品性、赛蒸煮品质……作为这次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的现场展示区,这两天,位于东阳市的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种植基地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来自全国的713个鲜食玉米品种现场打擂台,一比高下。这也代表了近几年全省乃至全国玉米育种最高水平。

  “近几年,优质早熟品种作为高效种植的典范,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但目前这类品种都为国外进口品种。为了破解卡脖子难题,2022年开始,我省从种业发展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成立鲜食玉米育种创新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今年,大会对我省培育的优质早熟品种进行了展示,从专家评比情况来看,很多品种在产量、口味等综合性状方面都已经接近进口品种。“省种子管理站推广研究员俞琦英介绍。

  据介绍,早在2004年,我国首个甜糯玉米品种“都市丽人”在浙江通过审定,此后多个甜糯玉米品种从浙江出发、走向全国,影响了鲜食玉米产业格局。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设立鲜食玉米种业创新平台,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完善品种审定标准,组织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玉米新品种,推动了现代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向玉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迈出了坚实步伐。

  “我们培育的甜糯玉米品种‘浙科糯101’‘浙科糯17号’籽粒成白色且排列整齐,具有产量高、抗倒伏等优点,在这两年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1100公斤以上。其中,‘浙科糯101’还具有熟期早的特点。这两个品种果实既甜又糯,深受市场欢迎。”前来参展的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旱作种业部经理张泉锋说。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我省育成的浙甜(糯)系列、科甜(糯)系列等鲜食玉米品种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接下来,我省将加快引进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持续深化农业新品种育种专项,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推广,为推进长三角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从按斤卖到按穗卖

  采摘、挑选、分拣、装箱、打包……这几天,一箱箱鲜食玉米从我省各生产基地销往上海、苏州等城市,随后被端上市民餐桌。近年来,被誉为“水果之王”“蔬菜之王”的鲜食玉米愈发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从全省鲜食玉米产业版图来看,杭嘉湖地区偏爱糯、甜糯玉米,金衢丽地区偏好甜玉米,台州的天台、仙居等地则倾向于黄白双色甜玉米。浙江市场对新品种玉米接受度高,多个品种在浙江审定早、推广快。”省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催动以及电商经济的助力下,我省鲜食玉米销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功实现“从按斤卖到按穗卖”“从田间直接到餐桌”的华丽转身,鲜食玉米产业也呈现优质化、高端化的发展态势。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益丰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基地时,农场负责人俞关马正穿梭于“青纱帐”中,忙得不可开交。“我种玉米十几年了,以前玉米不好卖,现在是不够卖。”俞关马笑着说,“我种的是‘雪甜7401’牛奶玉米品种,是一种适合生吃的甜玉米,整体呈乳白色,一口咬下去,就像爆浆一样,有股淡奶的香甜味,味道比西瓜还甜,但热量更低,是减肥人群的不二选择。”记者了解到,俞关马种植的玉米都是按根卖,售价在6—10元不等,在销售旺季供不应求,有老客户早在今年正月就下单订购了他家的玉米。

  产销两旺的场景同样在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的“玉见乡甜”共富工坊上演。该共富工坊负责人应李一说,近年来,在包装设计、电商营销、品牌建设等“因子”的作用下,生意好得忙不过来,“真是甜蜜的‘烦恼’!”

  应李一是一名“90后”农创客。2021年,她辞去跨国公司的高薪职位,跟随母亲的脚步,在航川村成立了“玉见乡甜”种植基地。“航川村有很好的民宿产业基础,游客闲逛到基地时,多半会直接采摘买走,之后一直通过微信回购,成为我们的忠实粉丝。每到玉米丰收季,我们会搞采摘直播,销量一直不错。和妈妈管理农场相比较,我更倾向于做管理、做品牌、做销售,像建德草莓一样,走精品化路线。”应李一说。眼下,航头镇还成立了玉米共富联盟,并发布“航头水果玉米”区域公用品牌,玉米产业越来越红火。

  良种良法提升玉米“身价”

  东阳是我省名副其实的玉米生产大县,当地除春秋两季种植玉米外,还采用“贝母—玉米”等高效轮作、套种模式。“我一般在头年9—11月种下贝母,次年贝母收获前一个月开始套作鲜食玉米,到7月底鲜食玉米能够陆续收完,之后开展下一季种植。”东阳市东阳江镇玉米种植大户陈汝架告诉记者,这样的种植模式一年可以持续生产两季,其间,贝母和玉米分开管理,鲜食玉米收益为每亩1万元左右,贝母则达到每亩2万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省积极攻关培育鲜食玉米早熟优质品种,在良种良法良技支持下,每年4月中下旬,鲜食玉米就可上市,“身价”倍增。

  “抢先上市的玉米效益可观,村民都追着问我要种子。”丽水市莲都区金色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耀华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本地种植户普遍采用穴盘育苗、大棚种植等技术,配套早熟优质品种,玉米上市时间可提早至4月。”

  当然,玉米好不好吃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省农科院结对帮扶村——武义县熟溪街道水碓后村,村支书涂晓红看着成筐的玉米从村里运出去,不禁笑开了怀。“我们村的水果玉米售价为每根5元,一箱10根,每天能卖1000箱左右。”涂晓红自豪地说。今年3月,该村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种了50亩水果玉米,以“雪甜7401”和“浙红甜168”两个品种为主,这些玉米成熟后,凭借口感鲜甜、鲜嫩脆爽、汁多渣少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涂晓红告诉记者,村里种玉米的地方不少是原先种苗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衡,不利于作物生长。省农科院专家来实地考察后,建议以施用优质矿源腐植酸为主,辅施有机肥、补植绿肥,必要时再施用配方肥和新型叶面肥,这才让原本贫瘠的土壤变成“沃土”。

  “为了快速提升耕地肥力和产能,我们所围绕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集成高效栽培技术、病草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和农药减施等技术,在水碓后村示范推广。”看着村民们丰收的笑脸,农村工作指导员、省农科院玉米所副所长赵福成难掩喜悦之情。目前,省农科院已在开化县杨林镇、龙游县詹家镇等示范点推广应用鲜食玉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面积达6000亩,全省辐射推广应用2万亩,实现年亩产值超8000元,亩均纯收益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