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嘉兴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 |
海宁桃园村 |
□吕烨锋 周海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嘉兴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路径。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城乡收入比1.53∶1,连续5年保持全省最低;所辖五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进入全国前八。今后,嘉兴市应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深化“千万工程”为抓手,向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迈进。
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关键一环,集聚了县域内各类优质资源要素。要进一步增强县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阵地和重要抓手。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县城要按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大“链主型”项目、产业链生态项目、智造创新项目等招引力度。二是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加强县域内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及返乡创业园等平台的整合升级,重点打造1个工业产业园,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三是促进消费和商贸物流发展。推进县城商业步行街、地方特色街区升级改造,加快老旧百货商场、大型卖场的改造提升,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完善配套物流发展,推动县城公共仓配中心和冷链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县域物流共同配送、集中配送。
加快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一是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基础支撑。健全交通安全设施,加快畅通对外连接交通网络,强化对重要城镇、交通枢纽、重点景区的覆盖支撑。构建一体化全覆盖的灾害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提升县城预防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推进未来社区和美丽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提升居住品质。二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民生福祉。深化“健康在嘉”,完善县城医疗卫生体系;深化“优学在嘉”,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优化“一老一小”,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
提高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指引嘉兴全面理顺互动互促的城乡一体关系,以融合兴乡村的路子越走越宽。
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三个“一号工程”。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数字乡村示范区,加快推广“种粮宝”、乡村产业大脑等数字化应用,重点打造一批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以发展“地瓜经济”推动农业农村开放提升,加快推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模式,依托农产品展销会等平台,开拓农产品大市场。着力提升农业农村营商环境,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结合供给和需求,为农业经营主体“量身打造”可拎包入驻的农业园区、工厂。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广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加强农资“进-销-用-回”闭环管理。探索农牧结合、稻渔共生、工厂设施化养殖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三是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以开展农业科技项目为抓手,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实施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提升工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应用水平。
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加快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美丽。市、县、镇三级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从暗访检查转型为村民自主监管,形成长效机制。深化农房“浙建事”应用,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民居,抓好庭院美化,充分彰显江南水乡风貌。二是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美丽乡村精品线、精品村为基础,优先选择自然禀赋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进行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片样板,全面展现全域和美“嘉禾村居图”。三是不断丰富美丽乡村特色内涵。夯实乡村生态底座,结合美丽田园、美丽河湖建设,塑造水清岸绿的乡村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名人名流、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乡村记忆,讲好百村百故事,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发展等特色。
高水平激活乡村创业创富动能。一是做大集体经济蛋糕。用好“强村十法”,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鼓励以国有企业、村集体以及农户等为主体,集中建设产业共富项目。二是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聚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入挖掘闲置、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通过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进行盘活。建立农民稳定就业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党建统领共富工坊建设,开发更多乡村公益性就业岗位。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抓产业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就业。三是强化人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选优配强村班子成员,推行“头雁齐飞”共富模式,建立健全强村富民考核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瞄准农村紧缺人才实施靶向引才,提高人才使用“因岗择人”,实现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助于解决城乡差距和失衡问题、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治理、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一是打通人才下乡通道。加快培育现代“新农人”,创新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机制,完善各类扶持政策。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制度,创新城市市民下乡机制,深化“两进两回”行动,进一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二是盘活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向适度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强涉农财政资金的整合,建立农村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乡村普惠金融,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担保产品,强化农业保险服务。
加快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二是健全进城落户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深化“三权到户、权随人走”改革。三是推动转移农民全面融入城镇。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重点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持续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转岗转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提升城市管理和居住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社会文明程度和开放包容度,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健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机制。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施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实现乡村5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村、淘宝村建设,培育网上农博、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加快“浙农码”“浙农服(数字农合联)”“嘉田智管”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
作者单位:嘉兴市农业农村局